从著名摄影家南·戈尔丁论女性私密摄影

来源:中国论文网    作者:王月明    时间:2015-07-01

摘 要:“私密摄影”或称“私密纪实摄影”,它将摄影的镜头转向拍摄者自身,从个人角度去审视与反映摄影者的生活,成为解读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私密摄影成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后现代摄影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这一时期,伴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女性摄影蓬勃发展起来,作为女性摄影师的代表,南·戈尔丁与萨丽·曼为我们确立与诠释了女性私密摄影的方式与魅力。

私密摄影,或称“私摄影”、“私人纪实摄影”。在这种形式的摄影中,摄影师的镜头不再朝向外界,而是转向摄影者自身,用视觉化的方式去记录生活;拍摄者也不再从审视社会状态的角度而是从个人的角度与立场去反映。1986年,美国女摄影家南·戈尔丁《性依赖的叙事曲》出版,“私摄影”一词也正式登场,南·戈尔丁也被称为“私摄影鼻祖”。


一、私人纪实摄影的形成

将个人生活纳入摄影镜头加以展现的手法并不新鲜。早在20世纪30年代,法国摄影家雅克-亨利·拉蒂格就将自己的朋友和家人作为摄影的对象,60年积累下的二十万张影像栩栩如生地记录了他的个人生活,作品呈现着快乐、优雅的气氛,也影射出法国近一个世纪的社会风貌。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真正诞生的私人纪实摄影并非象拉蒂格一样将私人生活浪漫化、虚拟化,而是将个人生活作为解读社会、省视人生的一面镜子,直率坦承,大胆揭示。

私人纪实摄影真正形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特别是在美国。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发展,社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民众生活走向富裕,社会相对稳定,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随着小型相机的完善与普及,摄影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文化消费方式。这一时期,后现代艺术形成,作为对现代摄影的反思与批判而出现的后现代摄影,不仅给整个后现代艺术带来了巨大的活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担当起了对西方艺术文化传统、社会经济现实展开重新评估,进行文化批评的重要角色。在摄影内容上没有什么“禁区”和“忌区”,格调也不分高雅和低俗,以往所排斥和不敢提及的内容都可以直接进入画面,公然导入个人化的特点,也包括只以“私人感受”为中心的、记录一已私密现实的私密纪实摄影。伴随着后现代艺术主义思潮的兴起,摄影更多地融入了摄影者的主观感受,通过图片向观看者传达自己的立场与观点,更加强调个人感受;摄影师不再是冷静的“旁观者”,而是置身其中的参与者与“发言人”。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与独立,女性摄影也蓬勃发展起来,女性通过摄影审视她们周围的世界及她们自己,反映她们的成就、挫折和对社会问题的态度,谋求她们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女艺术家们不自觉地开始试图通过作品,反映社会生活领域和文化领域中以男性为主导的现象,她们期望重新认识女性自身以及两性关系。在这一时期的女性摄影中,南·戈尔丁与萨丽·曼成为女性私密摄影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位摄影师。
 

二、南·戈尔丁确立“私人纪实摄影”的拍摄模式

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爆发了大规模的反主流文化运动,对美国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反主流文化运动采取了一系列与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的斗争方式,推动了美国社会制度进一步民主化,也导致了生活方式的自由放任,其中吸毒和性自由成为美国社会多年难以治愈的顽疾。南·戈尔丁正是成长于这一时期,1953年,她出生在美国华盛顿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在毕业于波士顿的美术馆学校后,戈尔丁离家出走,与一群生活于社会边缘、对嬉皮文化持有同感的年轻人一起过着一种波西米亚式的生活。这些年轻人与传统的资产阶级生活规范彻底决裂,为当下而生,及时行乐,摆脱责任,沉溺于酒精、毒品、性爱之中,徘徊在性的快乐与自我实现之间。在这期间,作为背叛了既成社会价值观念的群体中的一员,南·戈尔丁本着“自己记录自己的历史”的初衷,开始用快照的形式将这个圈子里的各色人等的日常生活记录下来。她照片中所记录的是他们这些人的私人生活空间与平常琐碎的日常生活场景,不作任何修饰,用既不奉承也无隐瞒的直率的摄影方式,赤裸裸地展示了这群处于社会主流边缘的美国青年的生活实态,呈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青年的生活图景,将自己的意识和感觉完全融入了和她有着类似感受的人群之间。她用照相机打开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看到人类最为私密的瞬间和状态。

1986年,南·戈尔丁以《性依赖的叙事曲》为名出版了摄影集。摄影集记录了她这几年的个人生活,她与她的室友、最最亲密的校友的照片,与情人和旅伴的特写以及一些意味深长的个人肖像。镜头从容流畅,没有偷看者的紧张与羞愧。在摄影集中,南·戈尔丁甚至勇敢地放入了自己被打得鼻青眼肿的形象,这是她1984年的自拍照,是被爱人殴打后绝望的证明。她用贯常所用的那种温暖的、琥珀色的影调拍摄了这张照片,以此打破摄影者只是观看者的惯例,质疑摄影家与现实的关系、摄影与私生活的关系,开创了一种大胆地将私人生活纳入纪实摄影视野的所谓“私人纪实摄影”的新型体裁。

南·戈尔丁曾这样阐述自己的摄影观点:“我只拍摄我非常熟悉的人……我不是通过摄影寻找美的事物,只是把我所看到的那个人拍摄下来。虽然有人说摄影是一种攻击性的行为,但对我来说,拍摄照片是触摸、爱抚我眼前的这个人的一种行为,是我自己特有的表达我的敬意的一种方式。照相机在那个时候就是我的眼睛与手。”

南·戈尔丁通过将自己与友人交织在一起的自传体式的“视觉日记”,检验自己与友人在这个打破了一般家庭原则的“扩大家庭”中的相互间的心理纠葛、感情依靠与谋求自立之间的矛盾心态。以照相机为“日记本”,戈尔丁创建了她的和她的朋友生活的真实文本,并且不修饰他们的个性特征或任何细节,成功地将外部世界和私人情感空间以及生活状态完全融合在一起。向人们展示出一个少为人知的社会群体,表现了她对这些群体的关注和焦虑,传达了处于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的声音,并对传统的价值观提出挑战。南·戈尔丁在照相机前所拍摄的一切,正是其漫漫人生旅途中的一种寻觅。她将自己的意识和感觉完全融入了和她有着类似感觉的一群人中。摄影在她手中成为探索自我的手段,而不是单纯的记录事实的手段。正如南·戈尔丁这样描述她的摄影方式:“我曾经想过,如果我大量地拍摄他们,我就不会失去任何一个人。实际上,我的照片展示的,是我曾经失落了的东西。”用照相机去寻找失落的过去,而且是采用直面现实的方式,难度可想而知,这也是戈尔丁成功的原因。

 

三、萨丽·曼的《亲密家庭》进一步延展了私密摄影的影像范畴

随后出现的美国女性摄影师萨丽·曼,则将私密摄影的范畴延展到了自己的至亲骨肉。从1984年到1995,她用一架8×10老相机记录了她三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和她周围的一切。萨丽·曼,1951年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1992年出版了摄影集《亲密家庭》,《亲密家庭》以她的三个孩子为主题,记录了他们对客观世界懵懂认识和故作深沉的瞬间。

莎丽·曼在《亲密家庭》中,不仅用镜头将孩子们特别是女孩们的天真、纯洁和不羁定格在照片中,也把这一时期刻画在孩子们脸上的独立与依赖、坚定与脆弱、高傲与自怜连同青春的魅力和生命永恒,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人们面前,并试图呼唤全社会的人们关注这一时期的孩子。她的作品真实地反映出人类在青春期前后这一边缘时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的过程,唤起人们对青春的无限回忆。萨丽·曼说:“我试图使照片看起来美丽,但它们必须充满力量。”萨丽·曼作品具有强烈的叙事性和纪实性,充满了家庭的气息。

萨丽·曼的关注视野不出自己的家庭半步,许多场景都是在她父亲所经营的农场和小屋拍摄的,拍摄的都是她的三个儿女在她身边生活的成长过程。但是,通过对孩子身心两方面细微、持续的且富有感情的摄影观察,萨丽·曼的影像在看似一片温馨与浪漫之中,颠覆了有关儿童的传统观念与表现儿童的复杂心态与身体姿势,其深度并不是以往只注重表现儿童天真无邪的照片所能达到的。透过萨丽·曼的影像,也让人们思考什么是家庭、孩子们成长中最重要的东西?是那些不能挽回的时光?还是童年的梦?《纽约时报》曾就萨丽·曼的作品发表评论:“萨丽·曼的照片表明,相机不仅能反映日常生活的原貌,同样也有助描述潜意识的内在需求。”

在南·戈尔丁与萨丽·曼的私人纪实摄影中,她们颠覆了在纪实摄影中从来都被认为天经地义的保持距离的客观性,将拍摄者的来自“内部”的视点合法化,颠覆了摄影的神圣性,使之变成只以“私人感受”为中心的、记录一已私密现实的私密纪实摄影,同时凸现了摄影大众化时代的来临。
 

参考文献:
[1]顾铮.世界摄影史.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
[2]林路.摄影思想史.浙江摄影出版社.2008.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0
相关文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