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锦:美人蕉的秘密

来源:無悠藝    作者:無悠藝    时间:2020-05-22

蔡锦是当代艺术界耳熟能详的公众人物,是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的开路先锋,在中国女性艺术家具有持续影响力和独特魅力。

蔡锦

1965 出生于安徽屯溪

1986 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

1987—1989 在铁道部第四工程局学校任教

1991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修班

1991 至今在天津美术学院任教

红色叫我痴迷,在这个色域里,我的画笔分外的敏感,这是一种内在生命的需要,它完全支配着我的感受。——蔡锦

《风景105》750X200cm

《风景105》局部1

《风景105》局部2

《风景105》局部3

《风景84》 布面油彩 80×80cm 2013

《风景32》 布面油彩 120×110cm 2012

《美人蕉22》 布面油彩 160×150cm 1993

《美人蕉14》 布面油彩 160×150cm 1992

《小提琴》 布面油彩 140×70cm 1990

关于她的《美人蕉》,据说背后有这样的故事:1990年,蔡锦回老家时,偶然在一堆乱草中看到了一棵干枯的芭蕉树,大片的叶子包裹着树身,一种似肉红色的肌肤,那枯萎了的形和色深深地吸引了她,“那 根、茎、叶好像还残存着呼吸,那是一瞬间无以名状的感触。”

当她开始触动那一笔,突如其来的快感,似乎是她早已熟悉的东西,粘稠的颜料像一股灵液在画布上 侵蚀、蔓延。蔡锦从此开始了“美人蕉”系列的绘画。而红色,尤其让那个时候的她着迷,在精神和感官上蔓延,从她的画笔流出,更是她的内心流出,凝固在她的画里。

1999年,美人蕉从渐渐弥漫的画面中走出来,蔡锦更多地是在画面中呈现美人蕉的一片叶或是一个部分,有了一种更加疏离而独立的状态;2010年,在美人蕉作品中出现了多年未见的带有死亡气息的黑色;而近几年,美人蕉的创作中已不见红色。

偶然在一堆乱草中看到一棵干枯的芭蕉树,大片的叶子包裹着树身,一种似肉红色的肌肤。原来的绿色是完全没有了,可眼前枯萎的形和色紧紧地抓住了我。那根、茎、叶片里仿佛还残存着呼吸,这是一瞬间的一种无以名状的感触。过去了一段日子,先前的这种感觉时时包围着我,时时晃动着。有一天,在100×100cm的画布上,我开始触动了那一笔,一种突如其来的快感,似乎是我早已熟悉的东西,粘稠的颜料象一股灵液在画布上侵蚀、蠕动。----1992

艺术之路,繁花似锦

2岁9个月的蔡锦

她1965年出生在皖南的小镇屯溪。屯溪是一个清秀的小镇,古朴淡然。一座座灰色的石砌老房子笼罩在薄薄的水雾里,安静得如油画里的景物一样。倒影旖旎,水汽氤氲。每到屯溪的梅雨季节,雨水便整日地落在房瓦上,滴滴答答,潮湿、清凉的水汽沁入鼻息,甚至闻得到青苔在青石板的缝隙里生长蔓延的味道。和所有心思细腻的女孩子一样,斑驳和繁复的雕花,触动着蔡锦内心敏感、潮湿的一面。时间久了,那些自然的水迹、斑痕和古老建筑上的雕花、窗格子,都成了她神秘而又诡异的记忆。

她喜欢在纸上涂涂抹抹,很有绘画天赋,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班里的黑板报也都是她来画。1982年她上大学,报考艺术系自然也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按部就班的学习和毕业后去当美术老师也是中规中矩的命运安排。但骨子里蔡锦似乎并不会顺从这些想当然的生活步骤。她渴望新的生活,渴望一个全新的环境。小小的屯溪似乎注定是要飞出蔡锦这金凤凰的,毕业七年后她如愿以偿地来到了中央美院油画研修班。

从大学到工作再到中央美术学院的油画研修班,蔡锦一路都很顺畅。天资聪慧为她赢得很多机会。辞职求学,生活难以为继,班主任钟涵老师帮她介绍了多份家教工作;研修班的任教老师也都在她的创作上给予了很多的指导。1991年她研修班毕业,面临工作问题,闻立鹏先生给天津美院的院长张世范先生写了介绍信,推荐蔡锦到美院任教,然后潘世勋先生又给美院师范系教研室写了推荐信。这便引起了天津美院对蔡锦的重视,加深了对她的了解。随后她便顺利进入美院师范系任教。

1989在中央美院和研修班同学

1989年 中央美院研修班教室 相关人物:闫萍、蔡锦、雷双(从左至右)

1991年 蔡锦在中央美术学院

1992年她参加了由著名美术评论家、艺术策展人栗宪庭和张颂仁策划的“后八九新艺术展”。从此她便小有名气,那年她仅27岁。自此以来,她的艺术便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作品也不断走上国际的舞台,她的艺术之路也一路坚定自如地徐徐展开。

也许偶然发现的美人蕉,在很多意义上都是蔡锦另一个自我的觉醒。美人蕉,一种普通的花卉植物如何成为她艺术创作的象征呢?这种现象在很多知名的艺术家或者作家身上都有体现。在人类的意识中,童年的意象最为牢固。即使童年时我们常常忽视它们的存在,但记忆如图画一般,被钉在一面坚硬的墙上,永远也不会消逝,直到有一天你走过去把它唤醒或者它过来把你唤醒。美人蕉对于蔡锦的意义便是这样。童年的她对于外界的感知是深刻的、细腻的、不可替代的。也许春夏秋冬年复一年的美人蕉在蔡锦少年时代出现过很多次了,它盛开时如年轻的女子艳丽夺目,衰败时景象惨烈令人惊心动魄。这一朵朵美人蕉的开放,由盛而衰,填充着它们满满的一生。1991年,当求学归来寻求自我的年轻蔡锦在严冬的季节又一次看见凋谢的残叶纠缠在一起,那种对阳光的眷恋和对重新开放的渴望让蔡锦对于生命、对于美好的爱情、对于未来的种种感悟如水倾泻,绘画成为了她宣泄的窗口。

1992年《后89中国新艺术展》香港艺术中心

永远的美人蕉

开始画《美人蕉》的她只有26岁,至今一共画了300多件。这种看上去没有尽头的延绵不绝的创作,她好似一直乐此不疲,偶尔我抑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便问她是否心生厌倦,但她却总坚定地摇摇头说没有,她说她觉得自己还有好多内心的东西没有表现出来,她还需要去努力表达和渗透。

是的,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不可重复、不可回旋的,就像花开花败,每一刻都不同。用画笔去感受生命,感受生活的美好,感受能拥有绘画如此美妙的过程,她愿意一直沉浸其中。她画画时简单而纯粹,不太会去思考自己所要描绘的图式是不是美人蕉,也许仅仅因为这样一个恰好出现的具象物体能让她“心随笔动”地轻松流泻和“笔随心动”地自然糅合。就像作画时她所听的那些音乐,音符随意流转,但去处未知,她的画面也是在中心花蕾最鲜艳的地方展开,不知在哪里结束。

1992蔡锦在合肥

如若追寻到画面所要表达物象的实质,那么她画的便是自己作画时的瞬间意识和个人状态。她笔下的那个物象可以是《女人体》,可以是《小提琴》,可以是《梨子、石榴》,可以是《风景》,但最重要的是她在揉、擦、描、绘中,思绪和意识从心中蔓延、扩散到画布上,这仅仅是一种倾泻和浸染、倾诉和交谈。

我总在想,也许是对画笔的坦诚、信任和虔诚之至成就了她的执著和淡然吧,最后她的画面呈现的物象浓烈、纠缠、侵蚀、勃然,使观者直入内心,并被其中的繁复和神秘深深吸引。

也许每次画画,都是她内心的一场长时间的梳理和交付,意识多变,生命繁盛,所以她从未厌倦。

《穿花衣的男人》 70X60cm 1990年

女儿,生命的又一馈赠

1997年,她去了美国。这为她的艺术在国际舞台上的登场提供了绝好的空间和时间。她陆陆续续地参加了很多的展览。她在纽约Ethan Cohen 画廊做了“Chinese Hand Studies From Life” ;在美国伯克利大学画廊做了“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展”;在波恩妇女博物馆参加了“半边天”群展;在芝加哥大学艺术博物馆参加了“TRANSIENCE展”??截止到2007年她回国,共参加了30余个展览。翻开她的展览记录,很多一同参展的人都离开了画画这种生活,其中不乏当年才华横溢的女子。一路走来,正是蔡锦这种不紧不慢的性格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成就了她大气的绘画风格和丰满从容的人生。

1997纽约Bronx博物馆

1998伯恩妇女博物馆

2000年,她做了母亲,孩子自然而然变成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从2001年的“新形象——中国20年绘画”到2005年“红色的诱惑”,她的展览活动便没有之前频繁了,艺术脚步逐渐慢了下来。孩子太小,需要照顾,她放下了画笔,停掉了活动,做起了全职妈妈。但她没有抱怨,她很开心地享受这段暂停的日子。在她看来,这种暂停是必需的,画画是她一辈子都会去做的事情,没有放弃和抛弃这种说法。她不骄不躁,安静淡然。虽然她总笑谈说:这十年全都耗在了女儿身上。但在这细碎的语句里,洋溢着满满的幸福和成就感。

2006年,她把6岁女儿易易的手绘作品收集起来,亲手设计并制作了一本画册,里面囊括了易易从2岁到6岁的绘画作品和生活照片。她对女儿承诺,以后每隔两年便给她出一本这样的画册。但生活琐碎忙碌,时隔几年,第二本画册她还没去做,她歉疚地说自己还没有兑现诺言。偶尔她也带女儿去工作室,她坐在画架前画画,女儿趴在桌子上自言自语地涂鸦,每完成一幅“作品”,她便跑到妈妈那里邀功,蔡锦总是耐心地对女儿的作品或轻斥或鼓励。她在工作室里为女儿安装了秋千,备足了一切娱乐和学习的工具。对女儿,她倾注了全部的爱。现在11岁的易易开心快乐成长着,活泼可爱的她已经长到152厘米了。对蔡锦来说,这十年的悉心付出和在艺术上的缓慢都是绝对值得的,甚至这十年是更为出色的。因为她拥有了人之所以为人、女人之所以为母亲的最大的恩赐和收获。

2001蔡锦和女儿易易

现在,女儿已读四年级了,她依然异常的忙碌,生活单调而琐碎,时间被孩子和教学全部占据了。母亲来京,她便带母亲去检查身体、外出旅游,女儿上学,她须陪女儿完成作业、出国度假??但有时她安顿好老人,把孩子送到学校,便会选择一个休闲的午后,驱车到工作室。她或许会换上一件墨绿色的长裙,脚上套一双软软的布鞋,沏上热茶,放着音乐,开始一个属于自己的放松却又忙碌的午后。虽然2000年至今,她的作品渐渐少了,但她却总在思考和酝酿,一有闲暇,便拿起笔来画画。她渴望自己与画面的那种长时间的交付和沟通,她觉得没有比这更美好的事了。

2008蔡锦和易易

1995年中国美术馆 林天苗 潘樱 潘樱女儿 廖雯 蔡锦 刘丽萍

《美人蕉61》 1995

《美人蕉110》 1997

《美人蕉120》 1997

《美人蕉122》 1997

《美人蕉133》 1997

《美人蕉219》 1997

帕克莱大学画廊 1997

《美人蕉139》 1998

lodz双年展 2004

九立方画廊 2007

九立方画廊 2007

798朝艺堂画廊 2008

上海奥沙艺术空间 2008

上海奥沙艺术空间 2008

《美人蕉349》 2013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