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告白:中国艺术圈女性势力大调查(上)

来源:凤凰艺术    作者:凤凰艺术    时间:2020-03-18

从1909年第一个“妇女节”,到如今的“女神节”、“女王节”,109年间,女权运动虽不绝于耳,但其节日色彩日益演变为类似“母亲节”、“情人节”之类向女性表达尊敬和爱意的节日,或消费主义买买买的狂欢节。然而,随着2017年10月“#MeToo”运动在社会各界掀起轩然大波,人们再次意识到改变女性社会处境的斗争远未结束。

1

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创始人之一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在《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e)》中写道,“女人是处境造成的,而不是先天造成的”。而“造成”这种处境的幕后黑手,正是社会对女性的规范或标准,是普世的价值观对女性的限制。

2

▲ 新晋奥斯卡影后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在颁奖典礼上发表获奖感言时,随即号召从演员、编剧、摄影到作曲、艺术设计等等全场的女性电影工作者起立

“#MeToo”运动还未平息,2018年1月中旬,一贯以保守著称的古典音乐之都维也纳传来消息,维也纳广播交响乐团宣布美国指挥家马琳·阿尔索普(Marion Alsop)将出任乐团音乐总监和首席指挥,国际各大媒体纷纷以“音乐之都迎聘首位女总监”为题报道这一史无前例的任命。而阿尔索普则表示:“能成为首位女总监是我的荣幸,但我也很震惊,今时今日,我们还在强调‘首位女性’。”而近日,新晋奥斯卡影后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Frances McDormand)在颁奖典礼上发表获奖感言时,把小金人往地上一放,随即号召从演员、编剧、摄影到作曲、艺术设计等等全场的女性电影工作者起立。但女性真的“站起来”了吗?女性应该如何超越现实,获得性别平等和身份自由呢?

下面,“凤凰艺术”与您一起聆听来自38位艺术界从业女性的告白。(以下按姓名拼音首字母排序)

3

艾敬:艺术家、歌曲作家、创作歌手、作家

辽宁沈阳人。1999年开始画画,师从当代艺术家张晓刚,后移居纽约学习当代艺术。2012年11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个展“I LOVE AI JING:艾敬综合艺术展”,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以来首位举办个展的当代艺术家。2016年3月,艾敬参展“军械库展览会”并在马乐伯画廊展位展示其《I LOVE COLOR》系列新作《I LOVE COLOR#16》。

Q:你怎么评论自己的生活状态(女神,女汉子?美丽,才华横溢,粗犷,大大咧咧,热情,细腻,冷峻,幽默,感性,理性…?)这和你作品的风格是否是一致的?还是有比较大的不同?

艾敬:热情,细腻,冷峻,幽默,感性,理性…以上这些词汇与我的个性比较像。我喜欢微笑待人,不会装酷。我很细心,在乎别人的感受。我喜欢开玩笑,有东北人天生的幽默感。我非常感性也非常的理性,这两种特质可以用在我的创作中,感性的开始,理性的结束。

Q:在你的创作历程中,爱情、婚姻或者生育对你在创作风格、关注方向和细节理念上是否有什么大的影响?你是如何看待处理这些问题的?

艾敬:我想爱情和婚姻对我的生活以及创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这个体验里面教会我去通过另外一个人认识这个世界,然而微妙的地方是,在爱情与婚姻之间一直存在着“艺术创作”这个第三者,或者也可以说,我从未失去一个真正的我。

4

▲ 艾敬

Q:世界各国如今都愈加兴起女权主义政治正确,或是如同 "#MeToo" 般从文艺界兴起的社会运动,你怎么看待这些事件?

艾敬:我为自己身为女性而感到骄傲,但是不会刻意的去强调这个身份和权利,在我出生的时候,这个国家已经把妇女解放了,同工同酬,女人要工作也要生孩子,有平等与男性一起竞争的机会。在我过往的人生经验里,当然我看到女性的身份需要加以提升的地方还有很多,甚至有很多的不公平或者不尊重,然而,与我们一起工作的男性与我们也是一种协作的关系。我们需要彼此的信任和配合,我们发挥各自的优点从而取得一个平衡。我其实不懂问题中两个社会运动的真正含义,我认为这两个运动是应该由相关学者发起的一个使社会进步的议题,从而做为立法的依据以及输入到教科书,从根本上去影响和改变。

Q:无论是在求学,亦或是毕业后作为职业艺术家的身份时,女性身份是否带来了有利或不利的境遇或选择?

艾敬:我认为女性艺术家没有得到真正的关注和重视,我们往往被低估了。我看到世界上有很多女性艺术家们的创造力及其作品早已超越性别的界限。但是同时我也认为任何不利的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动力,因此与其去强调性别的因素,不如把自己做的更好,因为我们的目标从来不是超越男性而是超越自身,我们永远是男性的朋友。

5

Q:你会试图去加强、无视还是削弱自己的女性身份的特质或外界观点?

艾敬:我母亲从小就把我唤做“儿子”,即便在超市里,她也会大声叫我;“儿子你过来”!或许是因为这样,我认为一个女性可以适应和投入到很多个角色;母亲,妻子,情人,朋友,仆人,女王,皇帝..... 在工作室里,我就像个“乞丐”,我的工作服很破旧,当我走出工作室,我也可以穿上华美的服装。我不想对外界证明和强调自己的性别特质,那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自然流露的特质。

6

曹斐:艺术家

1978 年生于广州,现在北京工作及生活。曹斐是活跃于国际舞台的新晋中国青年艺术家。她的作品融合社会评论、流行美学,参考超现实主义并运用纪录片拍摄手法,反映当代中国社会急速不安的变化。曹斐近年项目包括在MoMA PS1 举行的首个回顾展和BMW 艺术车#18。今年10月6日,曹斐将在德国杜塞尔多夫K21美术馆举办大型个人回顾展。

Q:你怎么评论自己的生活状态(女神,女汉子?美丽,才华横溢,粗犷,大大咧咧,热情,细腻,冷峻,幽默,感性,理性…?)这和你作品的风格是否是一致的?还是有比较大的不同?

曹斐:我是双鱼座,拥有所有对立面同时揉合了所有对立面。

Q:在你的创作历程中,爱情、婚姻或者生育对你在创作风格、关注方向和细节理念上是否有什么大的影响?你是如何看待处理这些问题的?

曹斐:顺其自然,该结婚的时候结了,有了娃就去养育,它们自然而然会成为你生命的营养。

7

▲ 曹斐(左三)

Q:世界各国如今都愈加兴起女权主义政治正确,或是如同 "#MeToo" 般从文艺界兴起的社会运动,你怎么看待这些事件?

曹斐:平时不太关注。

Q:无论是在求学,亦或是毕业后作为职业艺术家的身份时,女性身份是否带来了有利或不利的境遇或选择?

曹斐:没有特别发觉,即便可能有,也不会倾向去归咎因为是“女性”这个身份导致,它不应该是一个“原罪”、“特殊化”的概念。

8

▲ 曹斐

Q:你会试图去加强、无视还是削弱自己的女性身份的特质或外界观点?

曹斐:无论强加还是无视,任何过度的抵抗、解释、标签化都是某种落后,就像我无法摘除“女性”艺术家这个社会共识所带来的前缀,就像这个世界需要“妇女节”一样, “性别与身份”本来就是混沌的矛盾体。

9

蔡金青:佳士得中国区主席

出生于北京,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并赴海外留学,并先后于美国韦斯利女子学院及普林斯顿大学取得学士及公共事务专业硕士学位。她于2012年加入佳士得成为首任中国区执行董事,主管佳士得中国区的客户服务及业务拓展。2014年,升任为中国区总裁。2016年获任命为现职。

Q:你怎么评论自己的生活状态(女神,女汉子?美丽,才华横溢,粗犷,大大咧咧,热情,细腻,冷峻,幽默,感性,理性…?)这和你的研究或写作风格是否是一致的?还是有比较大的不同?

蔡金青:灰姑娘— 平时忙着干活、照顾客户;关键时刻也可以闪亮登场、技压群芳。

Q:世界各国如今都愈加兴起女权主义政治正确,或是如同 "#MeToo"般从文艺界兴起的社会运动,你怎么看待这些事件?

蔡金青:平等及多元应该体现在工作的各个层面,对建立和谐、稳定及高效的工作环境至关重要。

10

▲ 蔡金青

Q:无论是在求学,亦或是毕业后进入机构工作的身份时,女性身份是否带来了格外有利或不利的境遇或选择?

蔡金青:女性身份没有区别,进入工作时。

Q: 好像一提到工作女性就总是会陷入所谓平衡“工作、生活和家庭”的困境与选择,作为艺术行业的机构从业者,你觉得这种问题是否依旧存在,它是变大了还是减弱了?

蔡金青:生活工作平衡对男女都一样,确实是个问题。

11

▲ 蔡金青

Q: 在机构工作时,在面对同事、上级、艺术家或客户时,你是否有对于性别的偏好,或是更愿意与男性或女性打交道?为什么?

蔡金青:没有性别偏好,一视同仁。

12

陈柯伊:涂思美育创始人兼CEO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自2010年起进入艺术教育领域,关注以儿童为中心的家庭美育,专注于博物馆艺术学习方式的研究与实践。为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多所著名博物馆策划并实施艺术教育项目。其所创办的涂思美育是由中央美术学院师生共同发起,是国内首家以博物馆为课堂,实践「博物馆美育」理念的创新教育领导者。

Q:你怎么评论自己的生活状态(女神,女汉子?美丽,才华横溢,粗犷,大大咧咧,热情,细腻,冷峻,幽默,感性,理性…?)这和你的研究或写作风格是否是一致的?还是有比较大的不同?

陈柯伊:括号里的词好像都不太是自己的生活状态,我的生活状态还是比较自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刚才转头问同事,我的生活和工作风格有区别吗。同事说相当一致,表里如一哈哈。可能对于创业者而言,你的生活和工作并没有明显的区隔线,而且我的工作恰好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Q:世界各国如今都愈加兴起女权主义政治正确,或是如同 "#MeToo" 般从文艺界兴起的社会运动,你怎么看待这些事件?

陈柯伊:我觉得追求公平和正义是没有错的,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不到不合理侵害时必须进行反抗。我们可以追求作为人的合理权益,但是不用特别去强调性别。每个人都是综合体,也不仅仅属于一个群体,你是女性,但女性不是你的全部,如果大家都只考虑自己的一重身份,那么很多事情就容易走向极端化。

13

▲ 陈柯伊

Q: 无论是在求学,亦或是毕业后进入机构工作的身份时,女性身份是否带来了格外有利或不利的境遇或选择?

陈柯伊:格外有利或者不利确实没有明显感觉,也建议大家不要提前给自己暗示。无论是求学还是工作,看重的还是能力和心态,办法总比问题多嘛。

Q: 好像一提到工作女性就总是会陷入所谓平衡“工作、生活和家庭”的困境与选择,作为艺术行业的机构从业者,你觉得这种问题是否依旧存在,它是变大了还是减弱了?

陈柯伊:第一个问题很有意思,难道男性就不用平衡“工作、生活和家庭”了?只是可能有的人有偏见觉得女性就理所应当为家庭多付出一些,男生就应该在外面拼事业。但是其实这样不仅给女性带来压力,男性也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不过相信随着时代发展,这种偏见也会越来越少,还是多提倡大家做自己适合做的事情,我看很多男性都想带孩子的,真的没有必要为了别人的看法非得出去拼,哈哈。第二个问题的话,还是不存在行业差异吧,有这个认知的人无论在什么行业都会这么觉得。

Q:在机构工作时,在面对同事、上级、艺术家或客户时,你是否有对于性别的偏好,或是更愿意与男性或女性打交道?为什么?

陈柯伊:没有。男性和女性确实有各自的特质,所以在讨论同样的问题时会产生不同层面和角度的看法。日常而言,和不同的人打交道都有不同的技巧和倾向,这点不仅限于性别。通常而言,人们都更愿意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打交道,所以也不会有男女性的前提设置了。

14

蔡荔馨:豪瑟沃斯画廊资深总监

于中国北京出生长大,后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的弗曼大学获艺术史及法语双学士学位,讲流利的中文、英文、法文。至今已在艺术领域工作近十年时间。在加入豪瑟沃斯担任资深总监之前,她曾负责现代传播集团的艺术刊物的商业运营,包括《艺术界》和《艺术新闻/中文版》,并由此建立了广泛而宝贵的艺术领域人脉网络。同时负责现代传播的非营利组织“邵忠基金会”,支持本土的艺术和文化;并在其个人收藏及艺术社会参与方面协助集团主席邵忠先生。曾与重要藏家乔志兵先生合作,管理他在上海的项目空间“乔空间”,并协助筹备即将开幕的油罐艺术中心。

Q:你怎么评论自己的生活状态(女神,女汉子?美丽,才华横溢,粗犷,大大咧咧,热情,细腻,冷峻,幽默,感性,理性…?)这和你的研究或写作风格是否是一致的?还是有比较大的不同?

蔡荔馨:工作时候很理性;生活当中很感性。两种很不一样的风格。

Q:世界各国如今都愈加兴起女权主义政治正确,或是如同 "#MeToo"般从文艺界兴起的社会运动,你怎么看待这些事件?

蔡荔馨:大家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呼吁社会关注不同领域的问题,并且得到更多的关注、声援、问题得以缓解或者解决,是很好的事情。"#MeToo" 确实是个令人欣慰的例子。不过,我并不赞成“女权主义政治正确” 这样的说法,有些过激、标签化。

Q: 无论是在求学,亦或是毕业后进入机构工作的身份时,女性身份是否带来了格外有利或不利的境遇或选择?

蔡荔馨:我希望并且坚信,性别差异并不应作为决定条件影响求学或者事业发展。

15

▲ 合影,从左到右:蔡荔馨、豪瑟沃斯画廊创始人曼纽拉和伊万沃斯夫妇(Manuela & Iwan Wirth)、藏家乔志兵、豪瑟沃斯资深总监Neil Wenman

Q:好像一提到工作女性就总是会陷入所谓平衡“工作、生活和家庭”的困境与选择,作为艺术行业的机构从业者,你觉得这种问题是否依旧存在,它是变大了还是减弱了?

蔡荔馨:我觉得平衡工作、生活和家庭是个非常私人的选择题吧。并不一定因为从业领域而更好或者更坏;在很多人眼中,艺术行业的实际工作节奏、面貌非常多样。有些朋友会说做艺术天天接触美的事物,一定是身心愉悦的;也有些朋友会看到艺术从业相关联的大量出差、会议,空中飞人一般的快节奏。所以很难判定一个行业;也很难判定个人感受;我想说,还是因人而异吧:)

16

▲ 受韩国文化部之邀,介绍并分享豪沃斯画廊故事

Q:在机构工作时,在面对同事、上级、艺术家或客户时,你是否有对于性别的偏好,或是更愿意与男性或女性打交道?为什么?

蔡荔馨:并没有。(笑)

17

陈淑霞:艺术家

1963年生于温州,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任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美术教育学系主任、教授。陈淑霞的艺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从“原色”“虚实两境”“山水间”到“忘形——超然物外”这几个段落,以其敏感的表达和独特的视角,把个人情怀映衬在大的时代背景之中。尤为引人关注的是近期的新作,通过一系列看上去“空洞无物”的画面,陈淑霞似是有意告别较早时期的创作方式,并试图走出一直以来不断坚持的形、色表达的规范。忽略“形形色色”的物象再现,转而沉浸在没有期许的“闲置”之下,做着无“意义”的证明。陈淑霞似乎是在完成着一幅幅前无作者的“中国画”,续写的画面中笔触在笔墨中生生的隐除,意欲将色彩搁置淡忘,直凭意趣成就了这样一批意料外的感官表白。 

Q:你怎么评论自己的生活状态(女神,女汉子?美丽,才华横溢,粗犷,大大咧咧,热情,细腻,冷峻,幽默,感性,理性…?)这和你作品的风格是否是一致的?还是有比较大的不同?

陈淑霞:用几句话评论一个人有多难,更何况是面对自己。只能说你设问的这些性格选项我都占了,一个人的一生如果能包含着多种性格,那这个人的一辈子可就赚了。所以我是一个乐观的人,乐于看到自己多种性格集于一身且相互矛盾着。

Q:在你的创作历程中,爱情、婚姻或者生育对你在创作风格、关注方向和细节理念上是否有什么大的影响?你是如何看待处理这些问题的?

陈淑霞:恋爱,生儿育女,相夫教子,都是女人这辈子本该干的事情,在我的成长历程里实在是顺其自然,没有一点刻意追求。有就有,没有就没有,我就是这么过来的。需要解读时找出理由,就好像本该如此特意安排似的,其实回望自己的每一刻都是过去,过去的就交给了历史,也没有什么可以沾沾自喜和懊悔的,就这样吧。我的绘画表达方式当然和我的人生以及精神状态密不可分。观众在我的作品面前无言以对,或者过分解读我都能接受,我是画画的,作品完成交给大家,感受就是你自己的,这很正常。

18

19

20

▲ 陈淑霞作品

Q:世界各国如今都愈加兴起女权主义政治正确,或是如同 "#MeToo" 般从文艺界兴起的社会运动,你怎么看待这些事件?

陈淑霞:这世界上假如没有女人该是怎样,相反没有男人同样不可能组成世界。这世界已经够精彩的了,每个事件本身可能都会被放大,在其中重新定义了什么或者改变了什么,也许就是人类的进步。但这个话题还是满沉重的。

Q:无论是在求学,亦或是毕业后作为职业艺术家的身份时,女性身份是否带来了有利或不利的境遇或选择?

陈淑霞:女性的身份就是这样存在了,面对成长和面对这个社会就有了角度,自然豁达地看待自己和周围,才能彰显自己的本来。

Q:你会试图去加强、无视还是削弱自己的女性身份的特质或外界观点?

陈淑霞:女性特有的细腻的感受是与生俱来的,所谓“要强”,也是因为在这个男权的社会中感到了压抑,这是肯定的。这种压力化为艺术创造的动力就有了所谓的“女性艺术”,就我个人来说,绘画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就足够了,不一定非要给自己再贴上标签。

1

陈曦:艺术家

现任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高等院校建筑与设计学科美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科学与艺术委员会”委员。199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九十年代后期以强烈个人化表现主义风格成为“后新生代”的重要代表。后期更是风格多变,2006至2011年完成的《被记忆》系列因其具有的广泛社会性,历史文献性及个人美学观念的多重意义,而成为其目前最广为人知并不断受邀展览的重要作品系列。

Q:你怎么评论自己的生活状态(女神,女汉子?美丽,才华横溢,粗犷,大大咧咧,热情,细腻,冷峻,幽默,感性,理性…?)这和你作品的风格是否是一致的?还是有比较大的不同?

陈曦:别人眼里的女神,内心是女汉子。美丽在这个行业没什么优势,反倒时常成为被忽略才华的一层肤浅的光彩。才华横溢自己先笃定了,慢慢才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女汉子总有些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热情洋溢以至于能迅速感染到初次见面的每一个人。很喜欢有幽默感的人,因此也容易被感染到快乐。一手是感性另一手是理性,时常交替着显现。哈哈!性格决定艺术的格局大小,出世或入世的态度。艺术显现的的确是更真实的我。

2

▲ 创作中的陈曦

Q:在你的创作历程中,爱情、婚姻或者生育对你在创作风格、关注方向和细节理念上是否有什么大的影响?你是如何看待处理这些问题的?

陈曦:我没有要孩子,因为更想要自由。所以女人经过生育产生的各种变化我无从体会。但是作为女人有一种强大的母性是天生的,若没有针对自己的孩子释放,就会自然发散到更广范的对象中去,变成一种博爱的精神,这种情感对艺术创作也是一种思考与关注问题的基础。我认为也是这个世界需要的。这种情感会很稳定。爱情则不同,每个人都会有爱情的经历,爱情的激荡于艺术更像是一种能量剂或摧毁剂,是不稳定的因素。

3

▲ 创作中的陈曦

Q:世界各国如今都愈加兴起女权主义政治正确,或是如同 "#MeToo"般从文艺界兴起的社会运动,你怎么看待这些事件?

陈曦:以前我很回避女性或女权主义话题,总觉得自己内心很强大,也没有感受到明显的性别歧视,觉的于我没多大关系。而今对女性整体的关注增加很多,也知道我们依然还处在不公平的状态下需要相互支持,有这样一些声音当然比沉默好。

4

▲ 陈曦作品

Q:无论是在求学,亦或是毕业后作为职业艺术家的身份时,女性身份是否带来了有利或不利的境遇或选择?

陈曦:我还算幸运的。艺术给了我最多的自由,当然还在经历着全世界女性艺术家作品普遍被轻视或缺乏公平机会的劣势。还有像我所在的建筑学院每年考入和毕业的学生三分之二是女生。但需要用人的设计类单位及公司,几乎无一例外的只要男生。那这么多女大学生研究生去哪里施展才华呢?她们没有公平的工作机会。

Q:你会试图去加强、无视还是削弱自己的女性身份的特质或外界观点?

陈曦:不会去刻意强调什么或隐藏什么,是什么样就那样吧,性别是天生的,把自己最期望的样子活出精彩就好。爱自己也爱他人。

5

▲ 陈曦(第一排左起第三个)与闺蜜们

6

崔岫闻:艺术家

出生于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1996年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修班毕业。崔岫闻的作品探讨人性,以及我们文化中所缺乏的人性,她的哲学理念推动她创作出感人且灵性的作品。她还创作探讨性和文化的作品。她的摄影和影像作品独具特色,富于想象,简明细腻,极具震撼力。

崔岫闻,作为中国当代艺术杰出的女性代表人物之一,其成就获得了国际当代艺术权威机构的高度评价和深度认同,她是第一个在英国泰特美术馆展出作品的华人艺术家,其 Video代表作《洗手间》被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荣获2010年度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年度青年艺术家奖”,荣获全球华人女性艺术家大奖——吴作人 国际美术基金会“2008萧淑芳艺术基金优秀女艺术家奖”(双年度大奖,全球华人女性艺术家评选一名)。

崔岫闻早期曾经从事油画创作,其后主要从事影像和图片创作。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当代独立女性艺术家,其思维精准深邃,视野广阔,尤见长于人物的心理解析和精神挖掘,深入于人性的深层矛盾结构,其影像和图片作品具有独特的观念特征,精神气质和视觉表现简明细腻,自由而富于想象。

其作品在艺术市场亦有良好表现,在索斯比等其他国际艺术品拍卖行屡度热拍,深受藏家青睐。因其独特的艺术探索和对时尚观念的前卫启示,获颁“2010年时装杂志优雅女性评选大奖”、“女性超越梦想—— 2008时尚COSMO年度女性人物盛典年度时尚女性大奖”,荣获2003年度“ELLE”杂志全球华人明星大选年度最美丽的人,作为Dior产品观念领袖,在其代言的Dior凝世金颜系列产品中,充分彰显了时尚的艺术精神。

Q:你怎么评论自己的生活状态(女神,女汉子?美丽,才华横溢,粗犷,大大咧咧,热情,细腻,冷峻,幽默,感性,理性…?)这和你作品的风格是否是一致的?还是有比较大的不同?

崔岫闻:这些词汇里都找不到我现在的生活和生命状态,对于一个生命首先是健康,其次是健康的活着,再其次是去应对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并且用智慧和行为能力去冲破各种标签化的活着,再不断的总结和提升自己的生命空间。

作品的风格确实与生命的形态有关系,肉身不过是宇宙信息的载体而已,艺术是其中一种表达方式吧,风格形式是意识的产物。

7

▲ 崔岫闻

Q:在你的创作历程中,爱情、婚姻或者生育对你在创作风格、关注方向和细节理念上是否有什么大的影响?你是如何看待处理这些问题的?

崔岫闻:生命是活在不同空间的,生命本身要有方向才不会迷茫,信仰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些问题;艺术家只不过是一个社会身份,面对社会怎样呈现自己活着和思想的方式、精神状态而已;家庭婚姻情感是比较现实的俗世层面的内容,不仅仅是艺术家,世人都要面对俗世的生活内容,这一层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情绪、心理和情致,这一层问题能解决好的人令人钦佩。而女艺术家往往容易受这层问题的干扰,我本人比较例外,创作在我的大脑里像是一个单独的盒子,不会受任何其他东西的影响,俗世问题不仅不会影响我的艺术创作,反而能促进我的思考。

Q:世界各国如今都愈加兴起女权主义政治正确,或是如同 "#MeToo"般从文艺界兴起的社会运动,你怎么看待这些事件?

崔岫闻:与女权主义这类事相比较,我更关注每个生命自身的生命方向和自我生命空间的提升。

Q:无论是在求学,亦或是毕业后作为职业艺术家的身份时,女性身份是否带来了有利或不利的境遇或选择?

崔岫闻:没有,艺术没有性别,性别不会影响艺术本身,性别影响的是人性本能空间状态的反应,如果一定要说性别影响艺术,那是影响了情致和心理或也有可能影响到精神层面,但艺术家的思考空间或创作应该超越这些空间的小我层面,艺术本身才能影响后人或流芳百世,否则艺术不过是自愈自乐罢了。

8

▲ 崔岫闻

Q:你会试图去加强、无视还是削弱自己的女性身份的特质或外界观点?

崔岫闻:不会,无所谓吧,对我来说这不是一个问题。

9

曹臻:收藏家

CHAO&CAO商务咨询联合创始人。从事艺术管理近二十年,专注收藏日本当代艺术七年。

Q:您怎么评论自己的生活状态(女神,女汉子?美丽,才华横溢,粗犷,大大咧咧,热情,细腻,冷峻,幽默,感性,理性…?),这和您进行收藏和购买谈判时的风格是否是一致的?还是有比较大的不同?

曹臻:做过两次MBTI职业性格测试,一次是ENFP,一次是INTJ。时而长发飘飘时而板寸。经常跟人开玩笑说自己的身体里住着一个女生一个男生,就看想放哪个出来。这对谈判很有用,可以随机应变,看人下菜碟。

Q:世界各国如今都愈加兴起女权主义政治正确,或是如同 "#MeToo"般从文艺界兴起的社会运动,您怎么看待这些事件?

曹臻:接上一个问题,其实更多的时候,我感觉不到自己的性别,就像我感觉不到自己的国籍、种族、年龄一样,叫什么名字也不重要。我也是这样看待每一个人。因此对女权主义、政治正确,都无感。

Q:您的收藏中男女比例是怎么样的?是否会对女性艺术家有偏好,还是会有意无意疏离?

曹臻: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可能男性艺术家的比例稍高一点,但没有刻意追求,也没有偏好。收藏的是作品,跟作者是男是女没有任何关系。

Q:女性身份会对您的收藏过程变得更加容易或困难吗?(它会带给您性别所带来的现实遭遇?女性的敏感会让你更好地选择艺术品?还是会让您对于作品变得过于感性而非理性投资?)

曹臻:艺术收藏对于我来说从来都是感性的,只有在没那么喜欢的时候才会从理性投资的角度去思考和做决定。近年来因为收藏日本当代艺术,有那么一两次在当地确实能感觉到因为是女性而被日本艺术圈油腻中年男另眼相看。这种时候,我就会把身体里的那个男生放出来,比对方更男人地对待他,让他付出代价。至于敏感,有时候男性比女性敏感得多。

Q:在收藏、生意市场及日常交往时,从数字上来看,您会更偏好和男性打交道还是和女性打交道?

曹臻:只要容易打交道,男女都一样!(会自动屏蔽对国籍地域种族性别敏感度高的人)

10

付晓东:独立策展人、批评家、空间站创始人

曾担任《美术文献》杂志执行主编。CYAP中国青年艺术扶植推广计划艺术总监,梯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台湾《当代艺术新闻》责编,鲁迅美术学院《美苑》杂志编辑。

Q:你怎么评论自己的生活状态(女神,女汉子?美丽,才华横溢,粗犷,大大咧咧,热情,细腻,冷峻,幽默,感性,理性…?)这和你的研究或写作风格是否是一致的?还是有比较大的不同?  

付晓东:属于偏理性女汉子吧,应该再多放纵自己的感性一些,自我审查还是太严格了。

11

▲ 付晓东

Q:世界各国如今都愈加兴起女权主义政治正确,或是如同 "#MeToo"般从文艺界兴起的社会运动,你怎么看待这些事件?

付晓东:在全世界平权运动中,LGBT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地位已经明显改善,女性的处境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转变,至今也并不值得乐观,依然是各种陈旧观念框架下的牺牲品。

Q:无论是在求学,亦或是毕业后作为学者的身份时,女性身份是否带来了有利或不利的境遇或选择?       

付晓东:女性是在男性的主流逻辑和跨性别者剑走偏锋之间,是一种居中的状态,不是最激烈的反抗者,也不会轻易被权力利益收买,比较中立,也会有比较全面的视野,应该有更多出色的女性学者。很多人被社会角色和身份观念拖了后腿。

12

13

▲ 付晓东在空间站展览开幕式上

Q:在内心中,你对于不同性别的研究或展示对象是否有所偏重?自己的研究会更偏向男性艺术家还是女性艺术家?为什么?              

付晓东:我偶尔也会做性别研究,这个分类毕竟每个人都会有亲身体验,能够超越各个性别的局限,获得全性别的视野,当然也是一种性别乌托邦的向往。女性在不同的性别观念中也有自己不同的选择,有拥抱男权的,也有自成体系的。我自己对男性、女性、跨性别者都比较接受,性别在我自己的视野里已经打破了障碍,没有什么间隔,只有有趣的人和优秀的作品。

14

Q:无论是作为女性学者还是女性策展人,是否会在进入“主流”话语权或在理论进入实践的过程中面临更多的阻力或困难? 

付晓东:我觉得有很多女性同行做得都非常优秀,也深知她们都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有更大的付出,为她们的成绩鼓掌打Call。

15

郜笛斐:非凡仕艺术创始人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现实验艺术学院前身)。毕业后任职于北京师范大学,曾为《霸王别姬》《天地英雄》《红樱桃》等多部电影独立创作视觉艺术作品。1997年~2007年在拍卖企业工作,获得国家注册拍卖师资格证书,历任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当代艺术部经理,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市场推广与客户服务总监。2014年创办非凡仕艺术。

Q:你怎么评论自己的生活状态(女神,女汉子?美丽,才华横溢,粗犷,大大咧咧,热情,细腻,冷峻,幽默,感性,理性…?)这和你的研究或写作风格是否是一致的?还是有比较大的不同?

郜笛斐:第一个问题就把我难住了,我要说自己是女汉子吧,真有点夸他们男的了,我觉得我们女的比很多男的仗义多了,也宽容多了。当然也有很不错的男士,不能打击全体,但是从我所了解的概率上来讲,女人们都是在各自的生活中非常独立而有担当的。

16

▲ 郜笛斐在非凡仕艺术

17

▲ 斐斐与合伙人樊荣(左二)、艺术家房奇(右一)、策展人王泡泡(左一)

18

▲ 斐斐与艺术家们

Q:世界各国如今都愈加兴起女权主义政治正确,或是如同 "#MeToo"般从文艺界兴起的社会运动,你怎么看待这些事件?

郜笛斐:这些事件我是当八卦看的,我倒没想什么女权不女权,现在还有这种死乞白咧的男的吗?拒绝完全是可以的,中国有个词:无欲则刚。

Q:无论是在求学,亦或是毕业后进入机构工作的身份时,女性身份是否带来了格外有利或不利的境遇或选择?

郜笛斐:性别不重要,不管工作还是生活中,无论男女,都要明事理,谁也不欠你的。照顾好自己的同时也得多为别人着想,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19

▲美院毕业时,郜笛斐为电影《霸王别姬》创作了片头绘画

Q:好像一提到工作女性就总是会陷入所谓平衡“工作、生活和家庭”的困境与选择,作为艺术行业的机构从业者,你觉得这种问题是否依旧存在,它是变大了还是减弱了?

郜笛斐:没觉得。

Q:在机构工作时,在面对同事、上级、艺术家或客户时,你是否有对于性别的偏好,或是更愿意与男性或女性打交道?为什么?

郜笛斐:没有,男性女性都会碰到投缘的或不投脾气的,那就多接触投缘的人呗,不过我这人经常会以貌取人,长得好看的我通常喜欢多接触,当然了,主要看气质,相由心生嘛。谁喜欢那些长相很猥琐的人呢?

20

甘智漪: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

工商管理硕士、经济师。从最初在中国工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分行专业管理部门任职,主导多项房地产金融创新,到时下出任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从事民生美术机构及美术馆管理工作。

Q:你怎么评论自己的生活状态(女神,女汉子,粗犷,细腻,冷峻,感性,理性…),这和你的工作风格是否是一致的?还是有比较大的不同?

甘智漪:生活状态太理性、太细腻,也许是缺点。工作上也是,太细腻了,工作起来就很辛苦,但是无论在哪个岗位,也许都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部下。

Q:世界各国如今都愈加兴起女权主义政治正确,或是如同 "#MeToo" 般从文艺界兴起的社会运动,你怎么看待这些事件?

甘智漪:不崇尚。

1

▲ 甘智漪

Q:无论是在求学,亦或是毕业后进入机构工作的身份时,女性身份是否带来了格外有利或不利的境遇或选择?

甘智漪:从学习到工作,从来没觉得女性身份有什么特殊,也从来没有遇到不利的境遇,只是觉得:事在人为,以作为求地位。

Q:好像一提到工作女性就总是会陷入所谓平衡“工作、生活和家庭”的困境与选择,作为艺术行业的机构从业者,你觉得这种问题是否依旧存在,它是变大了还是减弱了?

甘智漪:从来没有困境,也无需选择。对于工作、对于家庭,爱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

Q:在机构工作时,在面对同事、上级、艺术家或客户时,你是否有对于性别的偏好,或是更愿意与男性或女性打交道?为什么?

甘智漪:没有偏好。与人打交道就好!

2

黄敏:艺术家

黄敏 ,艺术家,1975年生于四川通江 。1994-1998 年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  2003 -2006年,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三画室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98年,获四川美术学院本科毕业作品一等奖。1998年,获全国群星展铜奖。2006年,获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作品一等奖。2006年,获中央美术学院“王嘉廉油画奖学金2016年,获第三届南京国际艺术展绘画“学术奖”和“大众欢迎奖”。

Q:你怎么评论自己的生活状态(女神,女汉子?美丽,才华横溢,粗犷,大大咧咧,热情,细腻,冷峻,幽默,感性,理性…?)这和你作品的风格是否是一致的?还是有比较大的不同?

黄敏:我对于自己的评价大概是:大大咧咧,敏感,细腻,粗矿,外表冷峻内心比较热情,感性和理性并存。和作品的风格应该是一致的。

Q:在你的创作历程中,爱情、婚姻或者生育对你在创作风格、关注方向和细节理念上是否有什么大的影响?你是如何看待处理这些问题的?

黄敏:爱情、婚姻、生育对我在创作风格、关注方向和细节理念上肯定有很大的影响,一个人的时候,面对创作相对比较单纯,关注的方向仅仅是“自我”和“社会”两大问题。有了爱情、婚姻、孩子之后,这个过程对我来说也是自我成长、考验的过程。尤其对于“生命”“生活”本身也有了更多的体验和思考,对于创作来说,孩子的出生、成长也自然而然带来了新的东西和可能性。我享受着这一切,希望自己的人生完满,艺术创作丰富而有力量。

3

▲ 2015年黄敏和孩子在德国杜塞尔多夫China 8展览作品前

Q:世界各国如今都愈加兴起女权主义政治正确,或是如同"#MeToo"般从文艺界兴起的社会运动,你怎么看待这些事件?

黄敏:我觉得这些运动是很大的社会进步,在西方法制社会中,女性已经开始从被动到了主动。我一直关注这些运动,由衷的为 "#MeToo"所有站出来的女性鼓掌。也特别值得我们这个社会去参照学习的。

Q:无论是在求学,亦或是毕业后作为职业艺术家的身份时,女性身份是否带来了有利或不利的境遇或选择?

黄敏:我童年时光属于天不怕地不怕、还经常和男孩子们打架的类型,没有什么关于女孩行为规范上有什么不同的束缚。因此后来在创作生涯中很少考虑性别的问题。我只是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来进行表达,求学中也一直没有思考这个身份的问题,直到研究生毕业时顺从长辈之意试着去一些大学找工作才了解到原来我们这个社会其实基本上是男权主导,权力至上的。当然最后还是“自由”让我选择了职业艺术家,在这个职业艺术家过程中我也慢慢有了自觉维护女性权利的意识。

4

▲ 黄敏在李桥的工作室

5

▲ 黄敏在2017年深圳圈子艺术中心“寄生”参展作品前

Q:你会试图去加强、无视还是削弱自己的女性身份的特质或外界观点?

黄敏:顺其自然吧,因为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的思想是解放的,在创作中不用考虑性别的问题:只创作我想做的作品,如果它有女性特征,没问题,但是女性主题不是我所感兴趣的。我欣赏关注例如“游击女孩”(the Guerrilla Girls)以及很多女性主义的作品。但我本人不想刻意创作此类作品。在针对“女性艺术”话题中,我一直对国内这个“女性艺术”“女艺术家”等的提法很反感。怎么没有相对应的“男性艺术”“男性艺术家”?如果太强调女性身份和女性传统艺术的材料及语言(如各种纤维布料、丝绸、针线、编织、缝补、花卉、身体、等)、表现内容(例如闺阁私密空间、花花草草、小情小调、男女情爱等等)本身就是男权意识的表现。而且是男权对女性艺术的单方面想象及有意或者无意识塑造。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一些女艺术家不得不在今天中国这个依然是男权的世界里迎合这样的标准来做作品以寻求展览机会。这个是值得我们反思和警惕的,对整体“女性”艺术家创作的自由、独立性有很大的限制。其实在当代,国内外有很多“女性艺术家”的作品非常有力量,内容更博大、媒材运用也很宽范。只是一些所谓的“艺术批评家”视而不见或懒于去了解,仅去寻找吻合自己大男子主义小趣味的作品,来展现吹捧他所谓“女性艺术”非常狭隘不客观的观点。

6

姜杰:艺术家

姜杰是一位一直活跃在中国当代艺术前沿的艺术家,她的艺术一直以深度的人文关怀和敏锐的女性视角探讨处于边缘状态的人、事、物。现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 

Q:你怎么评论自己的生活状态(女神,女汉子?美丽,才华横溢,粗犷,大大咧咧,热情,细腻,冷峻,幽默,感性,理性…?)这和你作品的风格是否是一致的?还是有比较大的不同?

姜杰:目前的生活状态比较自由。相比生活,作品更复杂 ,更重, 难度也更大。

7

8

▲ 姜杰,《大于一吨半》,2014

Q:在你的创作历程中,爱情、婚姻或者生育对你在创作风格、关注方向和细节理念上是否有什么大的影响?你是如何看待处理这些问题的?

姜杰:人生中任何一种变化,都会不知不觉的或是刻骨铭心的溶入到生命 中,感受、体验并接受所有迎面而来的 ......能够以何种方式将其准确地表现出来是我所期待的。

9

10

11

▲ 姜杰,《小于一吨半》

Q:世界各国如今都愈加兴起女权主义政治正确,或是如同 "#MeToo" 般从文艺界兴起的社会运动,你怎么看待这些事件?

姜杰:任何一种正确同时都会带来它相反的问题。关于女权主义,是近十几年聊的最多的话题,对它,我个人没什么兴趣 。

12

▲ 姜杰,《他们知道自己的身份》

Q:无论是在求学,亦或是毕业后作为职业艺术家的身份时,女性身份是否带来了有利或不利的境遇或选择?

姜杰:对这种事情不太敏感 ,我认为最主要更是人的问题, 其次是作品本身的好坏问题。

13

▲ 姜杰,《向前进》录像截图

Q:你会试图去加强、无视还是削弱自己的女性身份的特质或外界观点?

姜杰:既不想加强也不想削弱。本身的性别属性,自然而然就好吧, 不然看着会很别扭。

14

柳淳风:美术史学者、策展人、批评家

艺术理论博士、副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类会员、第十五届北京市人大代表。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现工作于中国美术馆研究与策划部。2000年以来,柳淳风开始大量的展览策划和艺术批评工作,并多次代表国家在世界各重要美术馆策划当代艺术项目和学术活动,并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生态给予长时间的关注与参与。此外,她还撰写了大量的批评文章与艺术评论,编辑了四十多本与中国当代艺术相关的画册,出版了两本个人学术专著。 

Q:你怎么评论自己的生活状态(女神,女汉子?美丽,才华横溢,粗犷,大大咧咧,热情,细腻,冷峻,幽默,感性,理性…?)这和你的研究或写作风格是否是一致的?还是有比较大的不同?

柳淳风:平时在生活中我是比较粗犷的,甚至有点大大咧咧,还有点丢三落四。但每当面对工作和学术研究时,我就有点强迫症,这不仅仅是包括了针对工作和研究的内容,更是对工作方法和管理方式的建构我都有点吹毛求疵。

15

16

▲ 柳淳风工作照

Q:世界各国如今都愈加兴起女权主义政治正确,或是如同"#MeToo"般从文艺界兴起的社会运动,你怎么看待这些事件?

柳淳风:女权运动的发生和发展基于特定时期的历史语境以及代表人物自身原生家庭对其之后学术态度的巨大影响。如果从一个广阔的社会角度来看,对它的研究可以从文化研究的方面扩充一些文本的理论根据。我不会过多关注女权运动本身,而是会在适当的时候把它当作一种理论对象来观察,将它放置到具体的艺术家案例中去考察,探讨其作品更多的内涵。

Q:无论是在求学,亦或是毕业后作为学者的身份时,女性身份是否带来了有利或不利的境遇或选择?

柳淳风:目前没有发现什么不利或者优势,也有可能是我忽视了自己这个女性身份。

Q:在内心中,你对于不同性别的研究或展示对象是否有所偏重?自己的研究会更偏向男性艺术家还是女性艺术家?为什么?

柳淳风:并没有,从我以往的研究成果和展览策划中来看,我都是对整体的艺术生态感兴趣,不会特别聚焦于男性或女性。

17

▲柳淳风为泰国副总理等导览“万象复观——亚洲艺术邀请展”

Q:无论是作为女性学者还是女性策展人,是否会在进入“主流”话语权或在理论进入实践的过程中面临更多的阻力或困难?

柳淳风:不会的,我经常感慨我们出生在了一个好时代和国度,我想中国女人现在已经掌握了太多权力,我们几乎可以合法的为所欲为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据我了解,在很多发达国家,情况却不是如此,很多女性还在为了一些基础的权益和男权抗争。幸运的是,在我的成长期和之后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我都依靠自身的努力获取了合理的成绩。

18

刘丽萍:艺术家

1987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6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研究生,现为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版画院研究员。

个展有:1992刘丽萍作品展 ;2002Per Wedges Lotus–刘丽萍作品展;2007《荷境》刘丽萍绘画作品展 ;2008刘丽萍艺术二十年作品展 。1993油画“秋荷”获中国油画双年展学院奖 ,1995油画“金玉米”获第三届中国油画奖,1999版画“旧墙、旧屋、新垃圾”获鲁迅版画奖,2001版画“荷迹”获全国版画年会奖,2016获选中国国家艺术基金美术创作项目。

作品收藏于中国美术馆、英国大英图书馆木版基金会、德国路德维希博物馆、中国妇女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悉尼大学美术馆、北京太庙艺术馆.深圳画院美术馆、河北省沧州博物馆、深圳美术馆、莞城美术馆、世界银行总部、中国北京四季酒店、中国香港四季酒店。

Q:你怎么评论自己的生活状态(女神,女汉子?美丽,才华横溢,粗犷,大大咧咧,热情,细腻,冷峻,幽默,感性,理性…?)这和你作品的风格是否是一致的?还是有比较大的不同?

刘丽萍::女汉子。

Q:在你的创作历程中,爱情、婚姻或者生育对你在创作风格、关注方向和细节理念上是否有什么大的影响?你是如何看待处理这些问题的?

刘丽萍:爱情、婚姻、生育都有些关系。

Q:世界各国如今都愈加兴起女权主义政治正确,或是如同 "#MeToo" 般从文艺界兴起的社会运动,你怎么看待这些事件?

刘丽萍:女权主义和其它运动一样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Q:无论是在求学,亦或是毕业后作为职业艺术家的身份时,女性身份是否带来了有利或不利的境遇或选择?

刘丽萍:求学和工作女性身份有利有弊。

Q:你会试图去加强、无视还是削弱自己的女性身份的特质或外界观点?

刘丽萍:正视女性身份,即不加强也不削弱女性身份。

19

陆蓉之:艺术评论家、策展人

美籍华人,1970年代在欧美开始从事艺术评论和策展工作,动漫美学理论的创立者。如今以新媒体从事评论与创作。

Q:你怎么评论自己的生活状态(女神,女汉子?美丽,才华横溢,粗犷,大大咧咧,热情,细腻,冷峻,幽默,感性,理性…?)

陆蓉之:我自认为是感性和理性的综合体。

Q:这和你的研究或写作风格是否是一致的?还是有比较大的不同?

陆蓉之:我的外表比较卡哇伊,但是内心成熟,外表天真,实则行事沉稳,表里有很大的差异。

20

▲ 陆蓉之与丈夫傅申

Q:世界各国如今都愈加兴起女权主义政治正确,或是如同"#MeToo"般从文艺界兴起的社会运动,你怎么看待这些事件?

陆蓉之:我从1970年代就是两性平等的参与者,不会容忍男性的欺侮,是我的一生实践。

Q:无论是在求学,亦或是毕业后作为学者的身份时,女性身份是否带来了有利或不利的境遇或选择?

陆蓉之:作为华人世界最早的女性策展人,我一路走来,经常是论坛,开会,评审,及许多活动中的唯一女性成员,近10年来情况越来越改善,女性在艺术界有贡献的人越来越多了。

Q:在内心中,你对于不同性别的研究或展示对象是否有所偏重?自己的研究会更偏向男性艺术家还是女性艺术家?

陆蓉之:会。我一直偏重女性研究。

Q:为什么?

陆蓉之:因为在我成长,发展的年代,有此需要。

Q:无论是作为女性学者还是女性策展人,是否会在进入“主流”话语权或在理论进入实践的过程中面临更多的阻力或困难?

陆蓉之:学术界对于女性的歧视,至今未完全消失,但是商业环境里,女性取得很大的成功,女性不能期待男性来给予平等待遇,这样永远两性是不平等的轮回。只有女性从内心就自我壮大,靠努力和实力来实现平等的目标。

1

吕越:时装设计师、艺术家、教授、策展人

是中央美术学院时装设计创建人。在服装设计和时装艺术创作上均有造诣。曾获得过多个奖项,多次出任国际时装比赛的评委以及受邀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合作。她的艺术作品和时装设计作品在诸多展览以及活动中展出,作品被多家机构和个人收藏。她擅长将服装设计的技巧运用到艺术作品的创作中。代表作品有《女红》《蝴蝶夫人》《阴阳两协》。

Q:你怎么评论自己的生活状态,这和你作品的风格是否是一致的?还是有比较大的不同?

吕越:我的生活状态应该说是随性而为。凭兴趣选择了大学的专业,凭爱好做起了艺术创作。作品的风格也是在表达自己喜欢的东西,应该说作品风格和生活状态是一致的。

Q:在你的创作历程中,爱情、婚姻或者生育对你在创作风格、关注方向和细节理念上是否有什么大的影响?你是如何看待处理这些问题的?

吕越:作为女性,我的作品在思考女性社会地位问题上是有表达的,这也是平衡家庭、婚姻、子女培养和社会角色关系引发的创作实践,阴阳关系是我作品中的重要主题,我常用本身就具有阴阳属性的现成品去做“衣服”:比如灯泡和灯口组成的作品《昼夜阴阳》;用子母扣组合起来的作品《阴阳两协》;还有利用剪纸阴刻阳刻的作品《生生相和》等,还有直接表现女性内容的装置作品《女红》;表现生活实质的装置作品《化》;表现传承关系的作品《痕迹》;表现东西方文化碰撞的《蝴蝶夫人》等等,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

2

▲ 吕越作品《蝴蝶夫人》

3

▲ 吕越作品《蝴蝶夫人》局部

Q:世界各国如今都愈加兴起女权主义政治正确,或是如同"#MeToo"般从文艺界兴起的社会运动,你怎么看待这些事件?

吕越:我认为男女关系是需要平衡的,正如我的作品《阴阳两协》所诠释的,两者缺一不可。

Q:无论是在求学,亦或是毕业后作为职业艺术家的身份时,女性身份是否带来了有利或不利的境遇或选择?

吕越:就我个人而言,我的创作动机就是来自于对女性身份的思考,如果没有感悟就没有我的作品问世。就这一点来说利好的因素更多。

Q:你会试图去加强、无视还是削弱自己的女性身份的特质或外界观点?

吕越:创作的脉络是一点点发展变化的,刚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对自己女性的家庭与社会角色冲突有感悟才有了创作,那个阶段是强化女性意识的,之后更多的作品源于对文化或者对世界,对人类(有点大,小点就是对生活)对感悟而来,对性别的指向性不强,没有强调和削弱的愿望。我总体上是随性的人,创作都是有感而发,生活态度也是跟着感觉走。随意,随缘。

4

彭薇:艺术家

知名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家。生于成都,现居北京,南开大学哲学硕士。2000年彭薇以“遗石”系列为开端,先后创作了“绣履记”、“彩墨锦绣”、“脱壳绘画装置”、“彼时彼地”、“好事成双”、“遥远的信件”、“扇缘”等系列,涉及平面绘画,三维装置、录像、照片等多种形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中以水墨为材质进行创作的代表。彭薇凭借扎实的传统功底、中国水墨的表现手段和独特的私人目光,将古代艺术资源与现在连接,并与西方资源对话,寻求过去与当下的平衡。

Q:你怎么评论自己的生活状态?

彭薇:独来独往,不善应酬,丢三落四,心思敏感却不善表达。不能忍受难看的事物,不喜欢热闹,过着工作室到家两点一线的生活。

Q:这和你作品的风格是否是一致的?还是有比较大的不同?

彭薇:一致的。

Q:在你的创作历程中,爱情、婚姻或者生育对你在创作风格、关注方向和细节理念上是否有什么大的影响?你是如何看待处理这些问题的?

彭薇:这些事或多或少都有影响,我会暗藏在作品里,好的或不好的都尽量转化为艺术资源。有时候处理或不处理是一回事,但我坚信艺术的救赎作用。尤其是自我的救赎。

5

6

▲ 彭薇作品

Q:世界各国如今都愈加兴起女权主义政治正确,或是如同"#MeToo"般从文艺界兴起的社会运动,你怎么看待这些事件?

彭薇:这是自我的觉醒与社会进步的表现。我敬佩"#MeToo"里受到伤害的女性们的勇气。但对于艺术家来说,不论男女都应对任何政治正确、主义或运动保持警惕。

Q:无论是在求学,亦或是毕业后作为职业艺术家的身份时,女性身份是否带来了有利或不利的境遇或选择?

彭薇:不利的境遇要多过有利,这是非常中国的现实,也是这几年我的切身感受。我们的处境比Metoo发生地要难。

Q:你会试图去加强、无视还是削弱自己的女性身份的特质或外界观点?

彭薇:我是人,是女性,这是不可改变的天然属性。恰好我做了并仅善于做艺术这件事,就是这样。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0
相关文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