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婉:绘画中光的语言

来源:艺术中国    作者:艺术中国    时间:2018-07-09

《簌簌声I》木板油画 120cmX120cm 2017年

周末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越过头顶,灵动的闪烁在卧室的墙面上。伴着光的指引,我们的内心也开始经历安静的洗礼。光伴随着太阳的运转而获得生命;我们也依附着时间的变化而忙碌的活着。然而,就在这一刻,就在我们欣赏墙面上光的表演的时刻,一切改变着。我们的时间暂停了。那束光时而圆润时而锐利,这光是太阳传递给我们的符号,它静止了钟摆上的指针,使我们感受到,即使是转瞬即逝也是永恒的时间。

杨婉的系列作品《簌簌声》是两组双联木板油画作品。画面使用明亮轻盈的几何图形和丰富的石膏肌理诠释着对光的赞美。《簌簌声 I》作品表达的是一个投射在墙面的光晕却又转眼即逝的过程,由柔和模糊的边界变为锐利的三角形而后又消失。左侧的作品是光映射在墙面上的固定形状,而右边的画面形状则是对于第一幅画面的扭转,通过这种画面的变化,观众感受着杨婉通过绘画语言带来的光的视觉洗礼。杨婉近期的个展-Halation也是源于这种视觉现象。Halation的含义是当光的传播超出其适当的边界而形成的明亮的雾边缘图像光晕。如果说光是杨婉的创作核心,那她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则往返于多个极端—象形化的和晕轮性的,拘谨的和松动的,流动的和结晶的。

《簌簌声II》木板油画 120cmX120cm 2017年

这对于她的其它绘画都是一种很好的启发。《簌簌声II》中,她沿用了第一组作品中淡雅的颜色来描绘光来作为“移动”观者的向量。左侧和右侧画面连贯起来观看如同沙龙摇摆的大门的快照。现如今的绘画语言的形成与她早起的具象绘画是密不可分的。她在中央美术学院接受了传统的学院派的写实油画技法的训练。她早期的作品—Look at U!则可以清晰的体现出这一点。画面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群可爱的毛绒玩具,而继续观赏则会发现背后紧盯着观者的一双双眼睛。Broken Benches更是名副其实,一排便宜的塑料座椅,却恰好有一个破损。后来,她完成了Outcast,画面似乎在描绘了一个被遗弃在人行道上的沙发,但其具有深度的质量和厚质地画面肌理,已经预示着杨婉以光为媒介对绘画语言的继续深度探索。

《刺眼的故乡 II》木板油画 76cm x 101cm 2016年

《天空》木板油画

杨婉在绘画材料的选择上十分严谨甚至接近苛刻。杨婉的所有作品均为木板油画,并用复杂的工艺制造石膏底并且反复在木板上打磨。前期的绘画准备工作就需要一周的时间。而在绘画技巧上,她使用传统写实油画层层罩染的方式。她的大尺幅作品甚至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来完成。这种精益求精的绘画态度更是赢得了惠特尼美术馆策展人大卫基尔的赞誉,他说:“杨婉的作品使我入迷,她对于绘画材料的熟练应用使她的作品创造了丰富的层次感。”-《簌簌声》系列作品背后的灵感来自于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果杨婉的作品定义为具有中国气质的,那么的确如此。与此同时又剔除其中疲倦,陈腐的刻板印象。杨婉作品中杜甫的昨日重现带来的安宁,隐秘和改变构成了她的作品而不仅是一个民族性的标签。

杨婉的创作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她在2018年举办的个展中,有几部作品,如《日落的旋律》和《诗篇》,是《簌簌声 II》自然延伸;但对于光束的增加,画面颜色的加深,不由得使人想起至上主义的早期作品。而她的其他作品也在探索着新的方向;例如《最后一个波希米亚人》和《根茎》都涂有厚厚的重色颜料。然而不变的是,宁静的启示性依然是艺术家作品中的主旋律,如同在静谧之中感受阳光。(原文作者:Zhang Qing 翻译:Marshall Claude)

观众观看作品

杨婉波士顿个展展出作品

杨婉波士顿个展展出作品

杨婉波士顿个展现场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0
相关文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