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装之下的女性叙事——纽约可穿戴艺术展《而是为了赋予花意义》

    来源:艺术中国    作者:艺术中国    时间:2023-10-28

    《而是为了赋予花意义》展览现场, 摄影但成敏

    “‘由于她的身体和花朵、裘皮、珠宝、贝壳混在了一起,女人成了植物、豹子、钻石和珍珠母。’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写道。波伏娃笔下的穿着是束缚与遮掩,盛装打扮是女性的游戏,也是男性为主体之下,给予女性作为客体的一项工作。”常驻纽约策展人张芷蘅(Zhiheng Ashely Zhang)在展览《而是为了赋予花意义》的前言中,这样引述了波伏娃的经典著作《第二性》以阐释服饰和配饰在历史上存在之于女性的特殊意义。在重新审视此历史观点的同时,展览《而是为了赋予花意义》聚焦可穿戴艺术,珠宝、服饰、香薰等可穿戴物作为自我表达的的媒介,而非被动反映社会期望与地位的象征。在策展人张芷蘅的巧妙策划下,一场探索身份和自我表达的演变之旅就此开启,观众们得以在展览中洞察美学、身份、社会结构和个体表达之间的微妙联系。

    本次展览呈现了五位艺术家,腾藤(Teng Teng)、李填鈿(Tiantian Li)、陶心怡(Xinyi Tao)、张寅(Yin Zhang)以及北村元统(AsatoKitamura)的作品。在他们独特的艺术视野下,参展的服饰和珠宝不再只是单纯的衣物或附庸于人的物品,而是转变为艺术家表达的媒介。他们将不同的女性形象,演变成以可穿戴为依托的雕塑,绘画等艺术表达,成为每个艺术家个体以多元化视角的证明。他们的创作突破传统桎梏,展示着个人经历和丰富文化背景的影响,无论是珠宝、服装还是其他饰品,注入了一种更加从个人出发但却能引发集体情绪的新叙事。同时,为了给予展览更多层次的感官体验,策展人特别与香薰品牌为尔 Ver 合作,体现气味作为穿戴中重要的一环。

    展览现场

    展览《而是为了赋予花意义》在纽约著名的艺术和文学空间重音姐妹(Accent Sister)于2023年10月1日至15日举办。为与空间独特的文学性和艺术性的相吻合,策展人张芷蘅特别将两部女性文学作品,波伏娃的《第二性》和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作为展览理念的引子,融入了展览的主题骨干。在《第二性》中,波伏娃阐述了她所处时代的社会现象。策展人张芷蘅对书中描绘的服饰作为第一性赋予第二性的身份标识,通过展览作出了回应。她认为,服饰体现出的力量,不一定需要作用在成为他人及社会给予的身份象征。我们可以不被动的采纳服饰赋予我们的身份和角色,而是突破既有的穿戴相关的常识,为他们提供一个新的叙事。虽然展览中展示的可穿戴艺术常被认为是时尚的一部分,但实际上它蕴含了身份、自我抗争和自我表达的叙事。每一件作品都在讲述一个故事——关于设计师想表达的概念、穿戴者的解读,以及它们所置身的社会背景。可穿戴艺术可以探讨的范畴不仅仅美学相关的,它可以是创作者和穿戴者之间,以及穿戴者和所处社会之间的对话。而这个展览成为了一个展开这种对话的窗口,让观众看到可穿戴艺术可以成为转变身份和社会反思媒介。

    展览现场,策展人与观众,摄影但成敏

    在此次展览中,策展人邀请观众不仅欣赏可穿戴艺术的美学内涵,还要质疑和反思它们所代表的更深层次的历史事实和社会意义。策展人张芷蘅希望传达:“当观众更希望理解展示的可穿戴艺术的社会意义,超越其美学吸引力时,大家就能够认识到它们在塑造身份和认知中的作用,展览的目的就可以达成。”

    在策展概念指引下,所展示的艺术作品被赋予了五种不同的意义。

    当雕塑作为服装——陶心怡(Xinyi Tao)

    陶心怡作品  Scorpion,摄影但成敏

     

    在银色造景前,陶心怡的“Syn-biomorph”系列成为了展览焦点,流动反射的光芒描摹出具象的轮廓。“Syn-biomorph”意为一种融合了多个生物元素的结构或形式,同时也指代通过合成手段诞生的生物体。在陶心怡前卫概念的引领下,时尚与艺术的动态融合呈现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效果。

    放置于地面上的“Scorpion”展现更加张扬的轮廓个性。当模特穿戴上身时,这两部分作品融为一体,像黑暗又坚硬的外骨骼笼罩上身,仿若蝎子的优雅和威胁一同展现。在这个戏剧性的场景中,陶心怡的设计不再仅仅是可穿戴物品,而是演化为一具象征女性守护自我的雕塑。

    她的另一组作品“Plankton”穿过管道,被悬挂在天花板上,仿佛一具坚硬的护甲,引出优美的流线型态与女性身体完美贴合的想象。其冷淡的色调、鲜明的轮廓和锋利的设计散发着壮观的科幻优雅。

    陶心怡作品 Plankton 摄影但成敏

    陶心怡作品 Plankton 摄影但成敏

    深受科幻美学的影响,陶心怡重新梳理了对生物形态主义的理解,并借鉴了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的重要文本《赛博格宣言》(A Cyborg Manifesto)和《类人猿、赛博格与女人——自然的重塑》(Simians, Cyborgs, and Women: The Reinvention of Nature)。哈拉维的观点深深影响了陶心怡,不仅因其探讨了赛博格概念,模糊了人类与动物、有机与无机、天生与人造之间的界限,还因为它为女性突破生理局限打开了一个技术性的窗口。

    张寅&北村元统展出作品

    非传统时装——张寅(Yin Zhang)和北村元统(AsatoKitamura)

    人需要具备巨大的勇气才能相信,

    她们是可以放飞属于自己的风筝的,

    特别是作为女性。

    一片厚重的红色被单独安置在展览入口,令人难以忽视。它是张寅"放风筝" 系列的标志性作品。张寅融入了自己对藏区文化的憧憬,深刻而静谧,整件作品在经过浸染后呈现深沉饱满的西藏红色,让人联想到该地区的宗教装束。

    张寅作品放风筝,摄影但成敏

    作为一位跨学科的艺术家,张寅擅长运用纤维材料和结构来可视化她的想象,比如将飘扬的风筝做成可穿戴的服饰。在她的作品中,她尤其喜爱探讨精神、信仰、在仪式中人类与自然的短暂联系。每件作品都是一次亲密的探索,展示了她所困扰的问题,并为观众提供了一瞥,能窥见她个人自我实现之旅的片段。

    张寅的“放风筝”系列绝不仅仅是服饰,而是演变成一个符号,连接人类与自然庞大的画布,展示了可穿戴艺术诗意人文的一面,编织着定义和连接它们的微妙纽带。

    放风筝不仅是一种消遣——它是一种短暂的仪式,与天空简短而深情的舞蹈。当风筝上升时,我们也感受到一种瞬息万变的永恒,在这片辽阔的幕布下,我们的精神也碎裂飘浮在云层之间。风筝朝着蓝天飞行的过程点燃了我们的想象,而它最终的凋落是对现实的提醒。张寅提到,“这系列作品是给所有希望向自己所爱之人传递情感,或曾经鼓起勇气尝试传达的人,即使没有那么勇敢。”怀着对逝去祖母的回忆和崇敬,在身边长辈的关心和引导下,张寅始终保持着她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的渴望,并鼓励女性突破设限,找回自我的光彩。

    北村元统作品优雅的伤疤,摄影但成敏

    同样地,日本艺术家、时装设计师北村元统(AsatoKitamura)也把他个人经历倾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

    站在传统与创新的交汇点上,北村深受宗教艺术的影响。出生在一个深植日莲正宗(Nichiren-Shoshu)的家庭中,他的童年生活充满了宗教实践、雕塑、日本神话和佛教教义。然而,他父母间脆弱的关系给家庭带来了持续的不和。在这种精神与现实相冲突的情境下,北村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世界,在这个令他感到安全的空间内,曾被压抑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得以发展和壮大。

    北村元统作品情感理论&情感象征,摄影但成敏

    对于北村而言,时装不光演变成艺术形式——它成了一种媒介,将自身经验与物质形态交织在一起,捕捉生活波折中的精髓,并将其表现在可穿戴的艺术品上。他对时装的理解,如在“情感理论”(Theory of Emotion)和“情感象征(Symbol of Emotion, 2D&3D)”等作品中所思考的那样,具有深刻的疗愈意义。北村将其视为一座神圣的庇护所,过去的创伤被转化成重新开始的力量。通过他的设计,他希望能有更多人在这里能感到安全,修补被生活逆境撕裂的情感。

    腾藤袖珍绘画作品,摄影但成敏

    袖珍绘画作为饰品——腾藤(Teng Teng)

    当代艺术存在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即不是拘泥于单一领域或形式,而是在多个平台和媒介上展示蓬勃的创造力。腾藤(Teng Teng)以跨学科艺术家的身份脱颖而出,她巧妙地将视觉艺术和珠宝设计领域交织在一起。基于“穿戴艺术”的理念,她创立了自己的珠宝品牌“Tin Tin Tint”。在品牌经营下,她标志性的袖珍画作焕发生机,涵盖多个主题——从女性的高雅形象,花卉的清新美丽,到艺术史中永恒的杰作。她的袖珍绘画被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选入礼品部,并多次亮相于纽约时装周和纽约珠宝周。

    腾藤袖珍绘画作品,摄影但成敏

    腾藤的作品表现了充沛的女性意识,她精心描绘了古代宫廷女子头像,为她们重新注入生命。她画作中的中国女性,沉浸在柔和坚定的魅力中。腾藤特别注重对眼眉的精致细节处理。该系列的一件突出作品描绘了一名民国女子,纤细上扬的墨黑眉毛,鲜明挺直的鼻子,精致染色的深红嘴唇,展现了一张独具古典美的面容。

    然而,腾藤的艺术才华不仅仅体现在这些人物主题上。她进一步将标志性东方图案融入其中,捕捉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富有象征意义和吉祥意味的动植物常常出现在她的作品中。竹子的坚韧与叶片的灵动,芦苇在微风中摇曳的宁静诗意,以及中国民间被认为是好消息传递者的喜鹊,都在她的画作中找到了归宿。通过这些细节,腾藤巧妙地将当代观众与古代中国美学的深远内涵联系在一起。

    腾藤用她的作品重新阐述了“穿戴艺术”,将时尚从单纯的外观装饰提升为一种多维度的文化故事传播道具。这不仅拓展了时尚的审美价值,更是一种与艺术家创意视野互动的方式,使佩戴者能够与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叙事有所共鸣。

    贴身服饰作为艺术——李填鈿 (Tiantian Li)

    现居纽约和费城李填鈿的画布灵感最初来源于她自己的衣橱,通过水彩精妙的细腻描绘,她巧妙地呈现出层叠蕾丝、刺绣在贴身衣物上的运用,画面清透而纯净。李填鈿现居纽约和费城,是一位画家和设计师。自她的成长岁月起,她就被传统中国水墨的浓淡相宜所吸引,这也为她后来与水彩媒介深厚的浪漫情愫铺平了道路。

    李填鈿 Love Me More系列作品,摄影但成敏

    “Love Me More”系列展现李填鈿独特的创作视角,该系列巧妙融合了女性贴身服饰与古典人物肖像两大元素,后者则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德国艺术家汉斯·霍尔拜因(Hans Holbein)笔下人物。霍尔拜因曾作为宫廷画家被英国王室所雇佣,当时正处于暴君亨利八世执政下。艺术家钻研文艺复兴时期的蛋彩画技术,层层晕染,将通透脆弱的内衣与深远的历史人物形象加强对比,创造了独特的艺术语言。

    李填鈿为观众讲述绘画理念

    为进一步丰富这一系列,李填鈿将她的目光转向标志性的女性艺术家,其中弗里达·卡罗(Frida Kahlo)是画中常客。弗里达的一生充满命运悲剧,但她选择了独立与自强,这与李填鈿产生了共鸣。通过她引人深思的“Love Me More”系列,李填鈿向观众,特别是女性,发出一声发自内心的呼唤,强调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不要忘记自我关爱。如此,可穿戴艺术不仅是审美或功能的载体,它更是女性间自我表达和对话的工具。

    闻香识女人——Ver(为尔)

    李填鈿的精致水彩画作展示着她亲密的女性气质,也由此开启了一场感官之旅。当我们从她画笔触及之处过渡到Ver香氛的轻盈空灵,这一切都在温柔提醒我们,艺术可以以多种形式体验——从绘画画布的视觉盛宴到香氛的无形拥抱。

    香氛品牌Ver(为尔),摄影但成敏

    香氛,这种看不见的衣物,亲密地包裹和塑造着观众的感官。在展览空间宁静的氛围中,观众仿佛被带到巴拉圭郁郁葱葱的雨林,环境香氛融合了花香、木香和泥土的气息,散发出一种宁静的光环,回响着千年树木见证的祝祷。清新的气味轻轻抚摸脸颊,然后细密地流动,将身体覆盖在如同触感的香氛景观中。通过柔和的叙述,Ver展开了一段关于自我关怀的故事,强调了内在感受和自我发现的重要性。

    《而是为了赋予花意义》跨越五个层面,带领观众进入自我意识和表达的探索之旅。正如前言所探讨的,展览从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达洛卫夫人》开场平淡却又让人觉得激动人心的叙述,“达洛卫夫人为自己购买鲜花”,汲取了深刻的灵感。在文中,主人公通过“自己买花”这个简单的行动宣示了对自己的主导权。这一“买花行动”作为展览贯穿始终的重要线索,强调了女性能动性的力量。在这里,社会限制受到挑战,决定身份的长久规范被颠覆。这不是女性要迎合预设的标签,而是要拥抱我们独特的主动性、控制力和自我意识。

    展览现场,摄影但成敏

    正如达洛卫夫人购买鲜花是她无声的宣言一样,穿戴这些艺术品的行为也是我们不同文化下个体叙事的见证。我们不再通过“佩花”来反映外界物质的本质;相反,而是为了赋予花意义,我们将它们戴在身上,注入我们个人的故事、身份和力量,这也是此场展览希望表达的。(撰稿:陶淳淳)

    李填鈿&策展人&重音姐妹

    关于策展人:

    张芷蘅是一位驻纽约和北京的策展人和艺术史研究者。她的研究兴趣包括社会参与艺术、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的策展研究,以及艺术、技术和科学之间的交叉领域。她拥有纽约大学和巴塞罗那大学的硕士学位,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的学士学位。目前,她在纽约进行独立工作,为各种艺术机构策展和写作。她的策展实践一直旨在最大程度地发挥视觉元素的影响力,以,实现每次展览的教育和美学方面的和谐平衡。

    关于重音姐妹(Accent Sisters):

    成立于2018年的重音姐妹(Accent Sisters)是一个文学和艺术空间。她们通过各种活动,包括双语工作坊、出版、驻地项目、公开征集和艺术展览,努力创建一个流动的、游牧式社群,促进跨越国界、语言和媒体的协同作用。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0
    相关文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