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瑞筠
其他
沈瑞筠

人气:1546

喜欢:1546

关注:

+ 关注

沈瑞筠:策展是一种媒介

时间:2019-02-03   作者:郁婷   来源: 雅昌艺术网

编者按:她是广东时代美术馆的艺术策展人,去年雅昌AAC艺术中国最佳年度艺术展提名的时候,她的作品,一出糅合行为、空间、影像、感官体验等为一体的华丽的视觉体验——“留涟——皮皮落蒂·瑞斯特个展”成为三个入围提名展之一。这是她自2011年开始从事策展工作之后所策划的第三个展览,而最初策划的《换位思考――在中国的美国制造》即在展出之后获文化部2011年重点扶持项目优秀展览奖。这样优秀的成绩,足以让人认可她策展的专业能力。但是,在成为策展人之前,在策展之外,她其实首先是个优秀的艺术家,多年来一直从事绘画创作,对创作,对艺术,对空间有着她自己独特的认知和领悟。

她是沈瑞筠,曾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父亲是广州画院的艺术家。许是家学关系,她从小画画,2000年自广州美术学院毕业之后,便于2002年赴美深造,曾先后就读于蒙卡利州立大学和芝加哥艺术学院,获两个艺术硕士学位。在2011年受聘于时代美术馆回国之前,她一直生活工作于美国,以艺术家的角色进行艺术探索,其作品更曾多次参与美国、意大利、俄罗斯和韩国的展览,并曾获得卡蒙高基金会资助,在法国进行研究和艺术项目实践。在回国任职时代美术馆艺术策展人之后,她尝试以一个策展人的角度去看创作和空间,并以一个艺术家的感官知觉去探讨空间关系。

沈瑞筠

从做策展的经验实践了对于空间的思考和运用

2014年8月16日,沈瑞筠在中国的首个个展于广州越秀区的逵园艺术馆内举办。逵园艺术馆是一座位于广州越秀的老城区中的一座精致的小骑楼,这样的空间形式对于艺术展览具有无可厚非的局限性,然而艺术家对整个空间的敏感度和把握能力,使得展览不仅没有因为空间的局限而被束缚,相反更因为空间的小巧布局以及作品本身的精细,而使的展览多呈现出来的丰富性非常具有层次感。

“我自身对空间非常感兴趣。我是一个画了几十年画的人了,从小画画,在一个二维的平面上展开空间的表现和探讨对我来说毫无难度,而我想要表达的空间是一个二维的平面载体所无法承载的。所以我后来学了动画和装置,希望从其它方面展开对空间的思考和理解。我从08年开始已经在空间创作上进行了尝试,加之我对中国的‘园林’概念感兴趣,所以一直都在研究空间的关系。”

沈瑞筠作品

沈瑞筠作品

雅昌艺术网:做策展对于您来说是另一个身份,还是另一种思考方式?

沈瑞筠:我觉得不可否认的是有一些艺术家他自身对于空间的把握能力已经是非常的精确到位,比如皮皮落蒂,她的作品其实就是一个Video in Situation,是一个空间环境的体验,而不仅仅是个影像。那么投影在空间中应该如何呈现,要达到一个怎样的视觉效果,观众会有怎样的感受等等这些她都非常的清楚。而对于我自己,做策展应该说提供了另外一个途径,让我通过一个非自我创作的角度实践我之前对于空间的思考。使我可以通过与这些艺术家的合作知道他们对于空间是怎样去处理的,因为艺术创作里,你想到了不一定做得到,而如何做很多时候是你讲不清楚的,就是刚刚好是这样的感觉,你觉得对了就对了。这是艺术家的经验,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经验。通过与这些艺术家,包括与不同的策展人的合作,我积累了很多的关于空间处理的经验,这与我自身的思考有关系,与我本身的创作是共通的,并没有相左的地方。策展到最后,其实也是一个如何把思考视觉化的结果,毕竟展览是视觉形式的构成,而不是意识形态的构成。所以从我个人的思考来讲,策展跟绘画一样,它是一种媒介,用以表达我的思考和观念。

雅昌艺术网:做策展人之后回过头去做作品,您有意识到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么?

沈瑞筠:做策展之后,我发现自己会表达很多,就是说语言系统和思维方式上不一样了。相对来讲,艺术家所从事的是比较自我的工作,他们会很清晰自己的创作,对于自己创作的阐述也通常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做策展是非常整体的工作,是需要有一个比较宏观的概念和思维模式的,于是当这种思维放到创作上去的时候,我就不仅仅是关注自己的创作是怎么做的,而是会放在一个大的文化背景或者社会语境中去进行思考和阐述。对我来讲是学会了用另一个更加整体的思维在思考创作。就比如这次逵园艺术馆的展览,我当时在做的时候就有考虑到这个展览空间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容和它本身具有的沉淀意义,从以此去思考如何与这个空间去产生联系。

策展人是为艺术家和观众服务的

艺术家和策展人对于空间的理解在某些时候是会不一样的。艺术家可能更多时候是从自己的作品出发去思考空间关系,而策展人则会从空间的整体环境出发去思考空间的内容和空间本身的意义,以及在整个展览中,空间如何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而不仅仅只是一个展示的平台。这就要求策展人要比艺术家更加客观和全面。

雅昌艺术网:策展人与艺术家在角色的扮演上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沈瑞筠:很多艺术家其实也可以做很好的展览,当然我所说的是个展。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在做他的个展的时候,空间对于他的作品来说也是作品的一部分,所以他会很好的思考空间并且使用空间来实现他作品的完整呈现度。但是在一个联展或者群展中,艺术家只需要做好他的那一块就行了,他不需要过多去考虑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但是策展人不一样,策展人在一个展览中的角色更多是服务于艺术家和观众的,尤其是服务于艺术家的。策展人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帮助艺术家的想法在展览中得到一个最好的呈现!如果策展人太自我的话,就会干涉到艺术家的思考以及展览的多元性。所以当我从艺术家转变为策展人的时候,我很清楚自己要把一部分的自我抛掉,尽力去了解艺术家,了解他在思考什么,然后你要替他考虑。比如一个艺术家不会使用空间的时候,你要帮他思考如何运用属于他的空间,并与这个空间产生联系的同时也与其它作品产生联系。这是作为策展人和艺术家在角色上很不一样的地方,所以我在做策展人的时候会很明确的把自己策展人的身份定位与艺术家的身份定位清楚地划分开来。

雅昌艺术网:策展人除了处理视觉化的呈现之外,同时也需要梳理理论关系,而不像艺术家往往是偏向于比较单纯的视觉表达。您如何平衡二者之间角色上的对等?

沈瑞筠:我觉得我唯一需要平衡的始终是时间。在角色上,我很清楚当我是策展人的时候,我与艺术家的关系和自己的义务是什么。而同时,当我作为一个策展人的时候,我的工作方式转变了,但是思考的方式和所做的内容却跟我的创作是异曲同工的。我并不是那种着重理论研究的策展人,写作对我来说不是我的强项,我也并不试图去让自己做一个理论研究的策展人。当然任何东西都可以找到一种方式或者规律,写作其实也是一种技术层面的内容,如果我在思想上在思考上能够明了,那么写作也不过就是一个技术训练的过程,我相信给我时间我也一定能够做到。但这不是我表达思考的方式,当然我也需要写东西,但只要把我想说的几点写清楚就够了,我还是更倾向于做视觉呈现的表达。也就是说,我认为策展人有两类,一类是以理论研究为基础的策划,一类是以展览呈现为重点的策划,我倾向于后者。所以策展对我来说是一个媒介,表达我对于空间思考和视觉呈现的一种媒介。从这一点上,策展人和艺术家这两个身份对我来说是同一种状态。但是策展有一个好处,在工作中我可以换一个角度,从展览角度,从协助角度,从观众角度去了解艺术家帮助艺术家,这是我以往做艺术创作的时候没办法接触到的。

沈瑞筠作品

不论是策展还是绘画都是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她曾于研究生毕业的时候以异常优异的成绩成为全美琼米丘大奖的获得者,这是一项同比达文·路易斯大奖的奖项,权威性涵冠全美所有的大学名校。那一年,她发现自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创作语言。同年,她的小型个展在纽约画廊中展出。其中参展的几幅线面作品获得了导师——著名艺术评论家巫鸿的赞许,并以此有机会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在留学多年之后,受邀参加国内大型的艺术联展。从此她开始了将水墨作为自己艺术表达的主要方式,而将空间的呈现作为探讨作品可能性和丰富性的质点。

雅昌艺术网:您曾经是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的,赴美深造所学的是动画和装置。但是您的作品中无处不在渗透的却是水墨语言。而据我所知,您此前并没有真正意义上从事过水墨的创作。您能跟我们聊下这一点么?

沈瑞筠:我去美国读的是纯艺术的研究生,主要针对的就是艺术创作方式的研修。美国的教育体制跟中国是完全不一样的,她非常鼓励艺术家自我的独立性,包括独立创作、独立思考和独立的语言体系。所以我们第一天上学的时候,我的老师就问我,你想做什么?当时跟老师聊了很多之后,我就想说,希望尝试用水墨的媒介来做一些探讨和尝试。因为油画其实是一种西方体系内的材质,而当你到了西方那个系统环境里,你依然试图用西方的语言去表达一些自我思考的东西其实是挺困难的。作为中国人,水墨才是中国人的语言方式,它有它特殊的文化内容。而我因为父亲的关系,从小其实是看着父亲画国画长大的,虽然没有真正接触国画的创作,但是这种媒介对我来讲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记忆,在美国那样一个西方系统的语言环境里,它对我来说很亲切。从那以后,我就开始以水墨作为一种媒介语言去进行绘画创作。起初我也不知道自己的思考和选择是不是正确,但后来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我拿了全美琼米丘大奖之后,我就越发有信心了。以前都是自己瞎玩的,没想到可以拿到这样一个奖项,得到这样的认可。

那么对于我自己来讲的话,我认为水墨的表达方式是挺适合我的,我自己非常喜欢。因为我比较瘦小,不是那种特别有力量感的人。油画那种材质本身的厚重感所彰显的力度是很直观的,所以虽然我画了很久的油画,但还是一直觉得它并不是最适合我的方式。所以后来使用水墨进行创作的时候,我就感觉这种材质非常适合我。而我对它似乎也具有一种本能的驾驭能力,于是使用起来也非常的得心应手。

沈瑞筠作品

沈瑞筠作品

雅昌艺术网:从平面到空间的转变,您说过是因为之前您多年从事绘画创作,那种在二维的环境下描绘空间的方式无法满足于您,故而您开始尝试从其它方面对空间进行转译。那么从线描到空间的思考您是如何转化过来的?

沈瑞筠:我对空间的研究或者应该说最直观的是我对于“中国园林”概念的思考。中国的园林与西方的园林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西方的园林里,景就是明确的精致,雕塑、丛林、湖泊、斜阳等等的可见之物所构成的风景。而中国的园林,除了可见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连鸟语花香、枯风斜影都是景的一部分,是建造之初就预设进去的景致。在这个观念的延伸之后,我开始思考我作品中关于正型和副型之间的关系。当然这中间有过一个过程是我尝试将自己的线描草图剪下来复印在透明胶片纸上并将这些形状重叠之后,发现这些重叠的形象在固定的灯源下所产生的实物与投影之间的关系。于是我以自己的线描为基础做了一个系列的关于实物与空间之间关系探索的作品。这样的思考其实是我一直以来对于空间的探讨,我一直在试图探讨空间中各种存在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园林”的思维方式所所产生的观看方式在空间的处理上所产生的影响。这个思考从我的线描到装置到影像包括到前不久的“风景:实像、幻像、心像?”一直延续着。是在不停的对空间的尝试和学习中渐渐转化出来的,但不管是策展还是绘画,对我来说都是寻找一种适合于自己当下思考的表达方式。

人物链接:

沈瑞筠,策展人、艺术家。2000年在广州美术学院毕业。2002年到2010年期间在美国生活和学习,她先后在蒙卡利州立大学和芝加哥艺术学院获得两个艺术硕士学位。曾在蒙卡利州立大学任兼职讲师。2008年,她获得卡蒙高基金会资助,在法国进行研究和艺术项目实践。她的作品曾在美国、意大利、中国、俄罗斯和韩国展览。她曾获得琼·米丘大奖,通比·达文·路易斯大奖。 通过她的作品,她希望给观众提供一个凝神静思和发现自我的机会。

从2010年开始,沈瑞筠在广东时代美术馆担任策展人的职务。 曾策划《换位思考――在中国的美国制造》,《脉冲反应――一个关于艺术交流的项目》,《留涟-皮皮洛蒂?瑞斯特个展》,《风景:实像、幻像或心像?》等展览,《换位思考――在中国的美国制造》获文化部2011年重点扶持项目优秀展览奖。她也为《艺术界》,《画廊》,《亚太艺术》等杂志撰稿。在她的艺术和策展实践中,她希望推动文化的多样性和个体的声音。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