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紫
国画
孔紫

人气:1432

喜欢:1432

关注:

+ 关注

寻找自己的土地

时间:2018-04-02   作者:殷双喜   来源:中国网络电视台 艺术台 画廊

我第一次看到孔紫的作品是在1989年,那一年她从解放军艺术学院毕业,我作为《美术》杂志的编辑去参观毕业生展览。在展厅中,孔紫的一批彝族题材的中国画吸引了我,一是作品中很有笔墨韵味的用线,二是这种线的组织方式,虽然稍显拘谨,但已透出相当明显的结构意识。这使她的作品,区别于流行的少数民族题材的风情画,而具有艺术语言研究的纯粹性。自然,《清清彝河水》、《黄伞》等作品中伫立凝思的彝族少女,以其清秀纯洁的质朴气质,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后我了解到,那是孔紫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孔紫1971年开始美术创作,同年就发表了处女作《采药》,虽然在70年代作品曾参加过全军美展(1975)和全国美展(1977),并出版过一些年画,但真正接受专业训练,却是1985年到浙江美院进修班和1987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浙江美院的老师李震坚、刘国辉、吴山明等,军艺的教授刘大为等,都是当代中国画坛上的重要画家,正是这种扎实的专业基础学习,决定性地影响了孔紫的创作,使她摆脱了比较单一的主题性创作,进入了一个更为广阔自由的水墨天地。重要的是,1985年以来活跃的当代美术思潮,促进了孔紫艺术观念的变化,虽然不乏困惑与痛苦,但并未使她迷失方向,反而坚定了她的艺术理想,这就是从中国绘画的深厚传统出发,创作具有现代感和鲜明个性的当代中国画。
 
个性的形成是艰难的,十多年来,孔紫孜孜不倦的学习、实践、感受与思考,踏踏实实地苦学,步调十分扎实。近年来,我不断在全国性的大型展览中看到她的作品入选和获奖。可以说,孔紫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画界一位很有实力的女画家,在周思聪之后,她在水墨人物画方面开辟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
 
记得1989年在《美术》编辑部,我与孔紫有过一次诚恳的谈话。我肯定了她的作品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抒情印象,具有纯洁的美好的理想,同时也指出,这种理想必然要面对复杂的世俗社会,而她的笔墨也是清秀有余,力度比较柔弱,缺少内在的基本艺术语汇的支撑。
 
从那时起,孔紫在中国画的用笔方面,加强了线的骨力,在画面的组织方面,加强了色线的对比与结构组织。在1990年后的作品中,她的用线转化成一种干渴的厚重短皴,增强了稚拙感。力求通过不断皴擦,形成空间厚度,在原来较多平面装饰的基础上,增加了空间的层次。人物的造型,也从纤长转为短缩厚实。1991年以后的作品进一步在构图上转向饱满,原来的作品是空白背景上的线描人物,加上淡色渲染,插图意味较浓。现在画面为各种形象所充实,色彩的因素也得到了加强。更重要的是,孔紫在作品中引入了玉米高粱,不仅增加了作品的泥土气息,更多的是带来了丰富多变的用笔用线的变化,获得了组织画面的自由。人物的用笔用线融为一体,象唐代墓室壁画那样,整体上具有结构严谨的装饰美,而局部上又发挥了笔的多样变化,传递了画家的内在情绪,具有手工绘画的抒情表现力。比较起来,在全国美展上获奖的《高粱青青》,偏于工笔,投入的制作功夫较多,更接近壁画,而一些日常较为随意的水墨人物,则显得更为自由,常有偶发性的妙笔与精彩的水墨局部效果。
 
孔紫对于近十年来中国画的迅速发展有清醒的认识。无论是山水画中的“点子风”,还是新文人画的“小细线”,乃至谷文达别出心裁的泼墨,所有这些,仍然是放大了的线和墨色。孔紫为自己设定的近期目标是,“在传统笔墨技巧的基础上,依照画面构成的需要,抽出其中的一些符号,将其提纯、夸张、重新组合,追求现代感和视觉冲击力”。可以说,这仍然属于语言研究与形式美感的范畴。孔紫为自己设立的目标是踏实的,它其实也是一个长期的目标,是需要为之付出一生的努力的。孔紫提到的符号,正是古人无意中常常运用的,“人物十八描”和山水画中的各种皴法,其实都是相当抽象化的水墨符号,具有很强的虚拟性和表现性。无论是建国以来写实人物画常用的侧锋、逆锋、拖笔等笔墨方式,或是孔紫善用的中锋短、长线辅之以皴擦,都是不同的符号形式。形式语言本身是无高下之分的,重要的是看艺术家选择何种形式语言贴切地表达了他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有一个画面的“控制”问题,即“度”的把握,无论是用笔用线,还是人物造型、整体布局,恰如其分才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应该说,孔紫近年的创作,人物造型有所变形、壮实、憨厚,与流行的甜美女性造型迥异,但孔紫较好地把握了分寸,人物变形并不怪诞、丑陋。区别在于,孔紫的人物造型来源于生活。1988年,她曾去大凉山体验生活,那里的浓烈色彩、天时地貌构成的沉重氛围,苍凉悠远的《哭嫁歌》与欢快活泼的《达体舞》交错融合,茂密的苦荞、玉米,都形成了一个浓重的文化环境,契合了画家内心那种莫名的冲动,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彝族题材在这里,契合了画家想要表达的强烈胸臆,不吐不快,形象的生成与笔墨的流走就是自然而然的了。这与那些呆在画室里,翻翻古人诗书画册,拼拼凑凑,无病呻吟,装疯卖傻的游戏笔墨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孔紫出身于革命家庭,从小在河北农村生活,自己又长期在部队工作,这些形成了她质朴、严谨的气质。我认为,个人的生活经历不但不是艺术创作的障碍,相反,它可以转化为作品中最耐品味的基本内涵。在孔紫的作品中,如《高粱青青》,有一种特别质朴的东西,那是一种和土地紧密相连的感觉,作为一个知青,我似乎又闻到了乡村田野上蒸发的青草气息。这是50年代曾经有过的健康与单纯,是罗工柳的《地道战》和王盛烈的《八女投江》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中华民族的坚毅和不屈不挠的生命力。在我们的时代,这是一种日渐稀少的理想与品质。50年代的理想主义,固然有其单纯甚至空想的性质,但是经历过几十年风风雨雨,这种理想与信念不仅不应该泯灭,相反,我希望青年一代能更为坚定地走向未来。只有当一个民族对血汗苦难和繁荣奢华都能平静直视、坦然面对时,这个民族才是真正成熟和有希望的民族。在孔紫的作品中,我看到这种平凡质朴的信念和气质,是值得珍惜的。
 
由此,我想到孔紫的创作,在经历过语言探索的阶段后,必然要进一步追寻语言之后的个人与民族的精神心态,我认为,这是当代中国人物画的核心所在。一个时代的人物画,应该留下一个时代人物的心灵写照,醉生梦死、拟古复旧或是违心地追随时政,都是过眼烟云,不可能为艺术史和历史留下痕迹。或是在艺术语言的历史上,或是在时代风云的变幻中探索当代人的心灵,都可以有所作为,沉溺于小情趣、小笔墨,乃至于苟且于行画营利,都只会成为艺术长河中的泡沫,随风而逝。
 
我之看重孔紫的艺术,正是源于这种信念,对于她的执著的默默耕耘,我表示真诚的赞赏。在经历过多年社会生活的锻炼和艺术探索之后,孔紫正逐渐进入自己的艺术天地。她的人物画,超越了一般的风情画,《高粱青青》也不是一般的军事画。它们的共同指向,是探寻人物的精神与心理状态。建国以来,中国画的人物画中有一类描绘少数民族人物的“边疆画”,这类作品大多罗列少数民族的服饰、生活用具,辅以甜美的人物形象和公式化劳动场面,同样,一批反映历史上战争的“军事画”,人物缺少个性,横眉怒目,构图“三突出”,成为画家导演的戏剧场面,能够像《地道战》、《八女投江》、《蒋家王朝的覆灭》那样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确实不多。这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中国画人物画的创作,仍然有着广阔的前景,重要的是观念的变革。90年代后期,孔紫的人物画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一方面,她的人物画延续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这种热爱是发自内心的,在1999年创作的《青春华彩》一画中,孔紫以6位军乐队女兵在建国50周年大庆之前苦练行进中演奏的形象,表现了新一代中国女军人的风华,同时也表现了新中国坚定的行进步伐,女兵的青春形象与共和国的青春朝气相映成辉。这幅作品获得了“第九届全国美术展览”银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新作品奖一等奖,表明了孔紫在军事主题画创作方面“以点带面”、“小中见大”的创作方法已臻成熟。另一方面,孔紫的人物画创作出现了一个微妙而又重要的转变,这就是她的创作出发点更多地转向对现实生活的启示,而非某种先在的概念与任务要求,这使得她的作品少了许多“教育人”的企图,更多了以情“感动人”的朴素。确切地说,孔紫找到了自己的创作视角,这就是以平凡的普通人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感受并表达普通人的情感。对孔紫来说,创作不仅仅是一种使命,更重要的是发自内心的艺术表现,是个人性情的自然流露,正是在这一点上所取得的突破,使孔紫的创作获得了更为真实自然的审美品格。2002年孔紫创作的《儿子》一画获得了第10届全军美展的金奖,这幅作品能够打动众多评委的奥秘究竟在何处?我想还是朴素的真情,我们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儿女,但是在抗洪斗争前线,当我们看到疲劳不堪、躺倒在地的士兵,强烈地感受到他们身上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时,我们一定会将他们视为自己的儿子,在黙默无言的凝视中感动不已,这幅作品与90年代初期一幅描绘解放军进驻大上海,夜宿街头的著名油画相似,都是以伟大的母爱表达了纯朴的人性。与孔紫人物画创作的转变相适应,她的人物画语言也发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变化。例如,较之90年代早期作品的浪漫抒情与适度的形式夸张,孔紫近期画作中所表达的人物形象与情感都更加具有现实生活的朴素品格,人物都处在一个特定的公共空间与社会活动之中,所表达的人物情感更为凝重与朴实,所以孔紫的人物画语言也转向凝重与厚实,2004年,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银奖的作品《三伏》,在积色、色破墨、强光下颜色与笔墨的处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2005年北京国际双年展的《城市阳光—花围裙》一画为例,在画面的具体用笔中,修长的线条转化为较为粗犷的皴擦,光与影的对比更为强烈,人物形象处在强烈的光影中,以往画面中的柔和、细腻转化为立体感较强的结构对比,但同时仍然保持了多变的水墨语言的组织。可以看出,孔紫淡化了早期作品的某些装饰性唯美趣味,而更注重人物的厚重与整体感,对细节修饰的简化反而强化了人物主体的真实与表现力度,这表明孔紫的创作已经完成了从装饰美向力度美的转变,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平凡与真实的基础上。
 
回首孔紫的创作历程,见证了一位潜心艺术的优秀画家对当代中国画的热爱与执著。可以说,孔紫的人物画创作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足以使她站在了当代优秀画家的前列。但我想孔紫并不满足现状,她所走过的艰苦的艺术道路,造就了她扎扎实实研究,不断超越自我的品质,在多元纷呈的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坛,孔紫追寻着自己的理想,她的朴实真诚的艺术劳动,将不断拓展出更为独特的艺术境地。

(作者:殷双喜博士  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央美院《美术研究》副主编,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 )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