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雷:有些策展,注定无法复制

    来源: 舒适COMFORT    作者:舒适COMFORT    时间:2017-04-19

    以跨界之名圆梦

    以策展人的身份示人之前,张红雷曾在《当代艺术》杂志社工作过两年时间。因为工作的关系,她有机会接触到了各类艺术家,这些溢满天马行空想象的人,不仅打开了她的视野,还促使小小年纪的她,萌生出了做策展人的理想。“一开始的时候,我把做策展人的事想得很简单,设定一个主题,然后把志同道合的人约过来,就像做主题活动一样有趣。刚开始尝试做策展的时候,很多东西我都不懂,为了快一点进入状态,我必须做好随时向懂行的人请教的心理准备。”虚心学习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遇上不明白的事情,张红雷也会要求自己去费尽心力地想办法。“直到现在我都觉得,我们需要给自己设置所谓的路障,然后再要求自己去摸着石头过河,因为这种做法真的能加速一个人的成长。”因为表现出色,第二年“捷豹与当代艺术”跨界艺术展的主办方又主动找到她,请她继续操刀新一届的“捷豹跨界展”。“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特别激动,感觉自己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2013年,已经凭借一次次艺术展积累起丰富策展经验的张红雷,开始尝试着以独立策展人的身份,去接主办方抛来的橄榄枝。“那个阶段最让我难忘的展览是在绥风艺术馆举办的《微渗入》。”外人眼中以“生活”为主题展开讨论的《微渗入》艺术展,只是张红雷策展生涯中颇为浓重的一笔,但她自己却觉得这次展览才是她名副其实的“开山之作”。如她所说,为了让这次展览看起来满富新意,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对于当时的我来说,1500平方米的布展空间,实在是太大了,那段时间,我一直在绞尽脑汁地想如何有效地利用空间的问题,我不想落入俗套,要做就做能让人有耳目一新感觉的展览。”

    经过慎重的思考,张红雷做了这样安排: 借鉴苏州园林移步换景的景观价值去做展览,在15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人为地搭建了很多生活场景;为了让这些生活场景看起来更加真实并且接地气,她还命人搬来了很多独立设计师设计的家居产品……张红雷坦陈,体量过大的空间,一开始确实给她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但与此同时,这样一个足够大且结构完整的空间,却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她的这次展览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在张红雷的努力下,《微渗入》艺术展圆满地落幕了。因为反响热烈,刚刚贴上“独立策展人”标签的张红雷,又在那一年一鼓作气地参与策划了包括《感官世界》、《真实的慌乱》在内的诸多展览,她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前行,集聚起了不错的口碑,并为她日后在这个行当继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青年策展人在艺术展览中应该具有使命感

    对张红雷来说,2014年应该算是她做策展人以来的“井喷”之年。2014年3月7日,由张红雷策划的“未来主义”艺术展成功登陆亚洲首家数字化奥迪展厅Audi City Beijing。据张红雷所说,她的灵感来源于马里内蒂发表在法国《费加罗报》上的《未来主义宣言》一文,她除了想借此机会跟大家深刻探讨什么是“未来主义”之外,还希望这次展览能够承载起属于年青一代对于审视当下展望未来的美好期望。“我对‘未来主义’的理解是这样的,它并非是一味的去旧换新,而是在回溯艺术历史的发展,保留对过去、当下进行反思的同时,提倡未来艺术展现形态的更多可能性,而进行实践想象与思考的精神。因此,我让参展艺术家用真实的艺术作品对‘未来主义’这一理想状态的不确定性进行了逐一的呈现。”

    在这次展览上,包括李奡、牛大悟、赵依依在内的6位艺术家,通过5组作品,对“未来主义”做了更深层次的阐释。命名为《Futurism》的艺术作品,通过新媒体影像艺术以及现场戏剧表演的形式来展现“未来主义”要义;由艺术家赵依依创作完成的新媒体艺术作品《Teleport》,探讨了当下时空与人感官意识的互动关系及其映射至不同频段的镜像,先锋的尝试了对“未来主义”时间与空间上的探讨……不言而喻,通过可视化情感表达来重新定义“未来主义”的迪奥跨界艺术展,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人们对跨界艺术展的认知。

    “我要求自己做的展览,每一次都必须有新的东西出来,否则,我宁愿不去做这件事。”如张红雷所说,青年策展人在完整的艺术展览中,应该具有使命感。

     

    最具感知力的方式呈现艺术的本质

    跟迪奥这样的大品牌成功合作之后,张红雷又马不停蹄地做了包括《完整的实验》、《介面》、《 NAISSANCE》、《对白的对话》、《看的见房间的风景》在内的诸多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展。2016年4月,她又以联合策展人的身份,参与策划了“同曦·第三届中国国际装置艺术学术论坛暨中国国际装置艺术展”,希望通过汇编和梳理专业学术论文集的方式,挖掘出更多具有装置艺术潜力的新兴艺术资源和青年艺术家,以增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促进中国装置艺术的国际影响力。“装置是我特别喜欢的艺术表达方式,这些年我有意接触了很多有自我思想的装置艺术家,从他们的作品里,读到了饱满的情绪和感情。” 

    时间追溯到2015年年初,张红雷在今日美术馆1号馆策划了《NAISSANCE》24艺术计划大型联展。“这次展览我一共邀请了19位艺术家进行参与,作品涵盖了观念艺术、多媒体艺术、行为艺术以及装置艺术。在我看来,不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的艺术作品,都应以最贴切、最具感知力的方式呈现艺术的本质。”这一次做展览,张红雷通过“展中展”和“特别计划”的形式,让整个展览更加灵动起来。顾名思义,“展中展”是让艺术家在展览中特意开辟出的一方空间里,进行“二次”创作,用这种形式加强与观众的互动和交流频次,以延续展览的“生命长度”。

    除了热衷做美术馆展览之外,张红雷在最近一年多的时间里,还兴致勃勃地做了一些和公共空间有关的项目。在以“边界”命名的公共艺术项目里,她通过运用视觉和互动的展览形式,重新对艺术、音乐以及公共之间的边界问题进行了一轮探讨。“实际上,包括‘边界’,包括围绕着‘光’这一主题做的新媒体装置艺术节,对我来说,都算是一种新的尝试。”如张红雷所说,她的策展人生涯,从今年开始,已经从画廊、美术馆延伸至跟公众更有互动的公共艺术项目中。

    “我更在意的是作为民众对艺术的看法和态度,所以希望通过一些方式,得以让让艺术更加走进生活、贴近生活。”为了早一点达成自己心中的艺术理想,张红雷如今选择入驻大未来集团,集中精力去做集团旗下艺术方面的融入工作。“集团旗下艺术中心的艺术项目包括明年即将开业的未来中心商业空间的艺术介入和M'ART HOTEL艺术概念酒店的筹建,我们正在全力打造一个围绕着艺术、设计、生态、科技、自然和娱乐为关键词的新的商业综合体。”

    有些展览,注定无法复制。这是张红雷给自己设定的标准,亦是她这些年为之努力的动力。张红雷从媒体人跨界成为策展人这些年,她慢慢积累到了现在这个羽翼渐丰的时刻。至于未来,她说自己会更加努力,努力为自己、亦为促进策展这个领域的良性发展。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