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67岁的“巧女”,每天只睡三个小时,只为把蕴含祝福的古老技艺传承下去

来源:天地文化基金会    作者:天地文化基金会    时间:2017-08-18

“先穿猪后穿猫,阎王爷逮不着”

这是胜芳镇的谚语,也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习俗。每当家里有新生儿出生,姑姑会给买布艺做的猫鞋猪鞋,姥姥给买老虎斗篷,铁裤,希望什么歪门邪道的东西都远离新生儿。

浓眉大眼的老虎,代表着长辈希望孩子“一辈子走正道”的祝福。这些长辈的祝福,李凤霞曾经得到过,她也带给了自己的孩子、晚辈们。

现在,她希望胜芳布艺承载的祝福,能一直延续下去,不要断在自己这一辈人的手里。

出身大户,后来“卖布艺”

李凤霞1950年出生于河北省霸州市胜芳镇的一个大户人家,因为家教严苛,所以从小就跟着家里的女性长辈学习女红。“从小,我就和这些布艺接触,我的爸爸妈妈、长辈们身上穿的衣服、用的东西都是这些布艺,我自己也是从小穿到大。”李凤霞说,这些布艺让她觉得亲切。但是后来因为种种政治运动,李凤霞跟着家族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命运转折,再也无法做一个全心全职爱布艺的深闺小姐。“嫁人后,一家人要吃饭,要养孩子。”李凤霞说,她大部分时间都要忙着生存,只能在空闲时,给亲戚或者邻居做一些布艺。“一直没间断。”她说。李凤霞就这样一边忙着生活,一边享受着布艺带给自己的快乐,虽然辛苦,但挺满足。

但在她45岁这一年,老伴儿突然半身不遂,必须要有一个人全职照顾。好强的李凤霞不想给儿女添麻烦,决定自己照顾老伴。但不出去干活,家里就没了收入,她也不想麻烦子女。于是有人给她出主意,“你手艺那么好,就在家做布艺卖嘛”。李凤霞思考了一阵,就忐忐忑忑地走上了“卖布艺”的道路。“没想到大家都很喜欢,只要做出来就有人要。”李凤霞说,这给了她信心,也解决了当时的生存问题。

开发新产品,改进工艺

李凤霞一做就是22年。她的布艺开始只有亲戚邻居买,现在已经卖到廊坊市、天津、北京甚至国外。李凤霞说,自己是一个挺不安分的人,这么多年来,她总想着做些不一样的东西,不停创新,不停改进,先是从材料开始,后来到工艺、产品形式。“比如这个青蛙衫,我们家祖传下来有一件,平时只是亲戚家的小孩过百天的时候,借去照相穿。后来我就想,为什么不能把青蛙衫仿制出来呢。”李凤霞于是开始画图样,做设计。青蛙衫最重要的是领子部位的青蛙图案,祖传下来的那一件,所有的图案、珠子都是手绣的,一个领子就要花好几天,成本很高。“我就从网上找了一家公司,他们用电脑操作,能把边儿很快绣好。这样我们只要找绣娘,绣重点部位就可以了。”李凤霞说,这样大大提高效率,一天可以做几件出来,效果也很好,小朋友大人都喜欢。现在走在胜芳镇的大街上,基本每个小孩都在穿,又漂亮又凉快。李凤霞还特意为青蛙衫去注册了一个商标:“麒凤霞”。

另外,因为胜芳本地婚礼有送活鱼的习俗,意为:“多子多孙”。李凤霞就想能不能用胜芳布艺做成鱼的形状,这样既好看,也能保存更长的时间。说干就干,她很快就自己画图,设计样子,做出了产品。最开始是一户有钱人家看到了预定,后来则风靡胜芳。这个产品也成为李凤霞的主打产品,每到婚礼季节,就供不应求。李凤霞觉得工艺、产品创新还不够,她希望胜芳的布艺能够走出去,从2010年开始,她就带着自己的作品去参加各个展览,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去得尤其多,只要去展览,都会被大大小小的人围住,小孩大人都喜欢,要是去参赛,也每每能拿奖。

“如果赚钱,孩子能来学”

尽管产品受欢迎,但李凤霞却每一天都在担心技艺的传承问题。“东西好是好,但是速度太慢了。”李凤霞说,她根本不敢接订单,因为完全做不过来。胜芳布艺的产品大部分是靠手工缝制,每件作品都要先构思成图,用剪刀剪出小样,再用笔画在纸上,最后画在布匹上裁剪并缝制出成品。工艺繁琐,要经过选料、打夹子、绘制、缝制等十余道工序才能完成一个布艺作品。“很费时间,做一顶狮子帽至少需要4天,就帽上的狮子鼻子,就需要一整天来缝制。”李凤霞说,这样的帽子光工钱就至少四百元,在胜芳本地并不好销售,可是如果要走出去,就需要量产。“量产首先就要有人来学,可是一双猫鞋、猪鞋也就几十元,要做一天。工资很低,年轻人不愿意学。”李凤霞说,她也招过年纪大的,但学得慢,做不好,都辞退了。

现在只有李凤霞和妹妹李凤云在坚持做,但是她已经67了,妹妹也60来岁了,她很担心这个手艺没有人继承。“之前有的人孩子去国外上学,来我这里买猫鞋送给外国人,我报了价之后,他说这么好的东西,太便宜了,包装一下,可以卖好几百。我也想做,但不知道怎么做。如果能赚钱,孩子们就愿意来一起做,就有人继承了”。李凤霞说,她现在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就想多做一些事情,让更多人知道胜芳布艺,让胜芳布艺走得更远。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0
相关文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