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人性的温情:贝尔特·摩里索的绘画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中国妇女报》    时间:2018-07-10

《摇篮》

《怀特岛上的欧仁·马奈》

在西方现代艺术史教学中,谈到印象主义对色彩和空间关系的双重变革时,也会选择从未参加过印象主义展览的爱德华·马奈的作品作为例证,因为他的创作是这种变革中的重要一环。马奈有两幅国内读者非常熟悉的作品:《阳台》和《佩戴紫罗兰的贝尔特·摩里索》,画中那位优雅的妙龄女子就是我们这里要探讨的贝尔特·摩里索(Berthe Morisot,1841~1895)。

摩里索是一位坚定的印象主义画家,她参加了八届印象主义展览中的七次,但与那些当初不受待见的印象主义者“厮混”在一起前,她已经连续几年入选官方主办的沙龙展并受到普遍好评。

摩里索生于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父亲为政府高级官员,并曾在美术学院学习建筑;母亲则是著名的洛可可画家弗拉戈纳尔的外甥女。学艺之初,摩里索便有幸得到名师指点,并和两个姐姐一道,经常到卢浮宫临摹大师的作品。1861年,一位老师将她引荐给住在巴比松的柯罗,在柯罗的影响下,她开始了户外创作。1864年,年仅23岁的摩里索便凭借两幅风景画入选沙龙展,接下来的几年,又连续六次入选,然而,自从1868年遇到马奈后,她的艺术和生活开始偏离先前的轨道。通过马奈,她接触到莫奈、雷诺阿等被沙龙拒之门外的艺术家,并渐渐成为他们的同路人。1874年3月25日,在官方沙龙开幕之前,这些年轻的艺术家在摄影师、漫画家纳达尔(Nadar)的工作室举办了名为“独立者”的展览,30位画家共展出了165幅作品,摩里索有12幅作品参展。4月25日,一位署名路易·勒罗瓦的评论家,基于莫奈的《日出·印象》获得的“印象”,在《喧嚣》杂志发表《印象主义的展览会》一文,对此次展览给予无情的嘲讽,“印象主义”由此诞生。也就是在这一年,摩里索嫁给了欧仁·马奈,成为了爱德华·马奈的弟媳。

摩里索多选取身边的日常生活场景作为描绘的主题,她的画就像是日常生活速记,记录了家人、朋友的一个个瞬间。 姐姐埃德玛、丈夫欧仁和女儿朱莉更是她反复描绘的对象。作于1872年的《摇篮》描绘的是埃德玛和她的女儿。画中,端庄的埃德玛左手托腮,静静地注视着摇篮中熟睡的婴儿,轻盈的笔触和优雅的色调,传达出摩里索画作特有的“女性魅力”。朦胧的白色纱帐制造的透明感,为画面增添了一抹柔情。大面积的白色与背景中黑色的使用,无疑是对马奈和德加所作色彩实验的一种回应。而在作于1875年的《怀特岛上的欧仁·马奈》和作于1879年的《夏日》中,光影作用下的流光溢彩已成为摩里索关注的首要问题。她以色彩营造空间感和深度感,细腻而迅疾的笔触渲染出独有的清新、灵动与明媚。像德加一样,摩里索也常常在作品中同时使用水彩、水粉和油画颜料三种媒介进行实验,以寻求更为理想的光色效果。她用色讲求节制,被印象主义同道誉为“大师级调色师”。

约从1880年起,摩里索开始在未涂底色的画布上作画,她的笔法变得更为粗率、松弛,画面边缘往往有意露出画布,呈现出一种未完成状态,这是马奈及其学生艾娃·冈萨雷斯也曾尝试的一种创作技巧。在晚期绘画中,摩里索转而强调构图与形式,尽管印象主义的笔触依然存在,但以清晰的线条为特征的勾勒方式,使她的晚期作品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独特品质。

与同时代的其他印象主义画家一样,摩里索的创作也受到摄影技术和日本浮世绘的影响,但她在“抓拍”、撷取瞬间片段时,却并未完全停留在事物的表象,其作品自然而然流露出的人性温情,不但赢得了严苛的艺术批评家的赞誉,也受到了注重形式语言革新的印象主义同道的一致尊重。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0
相关文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