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书写传承中华经典|《中华国学德育经典·四书合集》隆重出版

来源:藝二三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作者:藝二三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时间:2017-11-29

《中华国学德育经典》四书合集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诸如《四书》“五经”等堪称思想深刻、意义丰富、文辞隽永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对中国人的国民性格、思维方式、道德规范、审美情趣等等,产生了恒久而深刻的影响。因此,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从这些经典入手,方能登得堂奥;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须从这些经典入手,才能获得源头活水。

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国学德育经典·孙晓云书《孟子》等系列“四书”国学经典的出版,给当下国学热带来了崭新的阅读品味和视角。原大影印作者小楷书写的国学经典,采用古典式、和合页的中式装订设计形式。捧在手里是柔软亲切的、可卷可舒的,扑面而来的是一股醇厚的书卷气。作者用最为传统的写字方式,饱含着艺术的情思,通过书法小楷的方式传颂出国学的精髓,传统的要义。再佐以国学名家饶有趣味且深入浅出的释读为之调味,真正为读者奉上一席正宗的中华文化大餐。的确,这是一套极为独特的“国学书法读本”。《中华国学德育经典·四书合集》精装版也将于近期与广大书法爱好者见面。

用书写传承中华经典

7月15日,《中华国学德育经典》系列丛书之一《孟子》亮相苏州的江苏书展,这也是孙晓云老师第七次参加江苏书展新书发布及签名售书的活动。至此,整套《中华国学德育经典》的“四书”部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已全部出版。加上之前出版的《道德经》,这套经典系列旨在成为传统文化与当代书法结合之作,把中国古代人文和中国现代文化的核心价值恰如其分地凝聚在一起。

全套书用小楷抄录,原大印刷。为了原汁原味、古色古香,整个书写是在专门设计印刷的老式信笺上的,包括书中的句读,也是用毛笔一点点圈上去的。这其中,《道德经》约5400字,《大学》约2200字,《中庸》约4500字,《论语》约11700字,《孟子》约38000字,共近70000字。完成这项大工程,孙晓云老师花了三年时间。

书写这套经典虽然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孙晓云老师觉得非常值得。这些书都是中国最优秀的传统典籍,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最标志性的作品;而小楷则是中国科举考试的专用书体,是古人对书写的最基本要求。孙晓云老师把这些文化经典用小楷抄录出来,精致地呈现在公众面前,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切切实实地做了事情。

《中华国学德育经典》的出版,首先在于,书写的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可以说小到家庭伦理,大到治国平天下,都是中国人最喜欢、影响最深远、流传最广的书,对维系人类社会秩序、提升人类道德水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这种书写有阅读功能。原文后面有注释,小楷书体易识,老少皆宜,方便作为经典书目阅读。再次,可作为书法评论鉴赏。对于初学者,可作为临习的书帖;对于喜爱孙晓云老师的书法的读者,是一种汇报和交流,又兼具鉴赏点评的效果。随手一册带在身边,一举多得,可在无形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起到一定的作用。

不懈追求 不忘初心

初心即本意。初心,是底线,也是追求;是目标,也是动力。孙晓云老师的初心,就是对传统书法的热爱,那种热爱似乎就长在她的身上。

得益于家庭的熏陶,孙晓云老师从小就对书法感兴趣,三岁开始写字,练就了扎实的童子功。从上小学到高中,她在每一本书的空白处都密密麻麻地写满字、画满画,学校的大字报、黑板报都由她负责。无论身为知青、图书管理员、书画家、美术馆长,从来没有放下手中的毛笔。书写,一直都是她生活中唯一不变的组成部分。孙晓云老师以前并未想到要以书画为生,但却不知不觉将漫长生活中的一大半精力花在了书画上,书法已经融入了她的血液、她的生命。

孙晓云老师每一段的努力,每往前走一步,都是靠的这种初心。对书法的热爱,就是她心中的信仰,刻在她的骨子里。虽然不能设想哪一天不能写、写不好该如何是好,也不知道自己的字将来会是怎么样,但她总有一个方向,就是想把它往理想圆满上写。虽然追求是崇高的,可能永远都无法企及,但它就是方向与寄托。一直奔着一个要“好”的方向去,人就永远向上,不会下沉。因此,孙晓云老师所做的一切就全部围绕这个初心:将自己的爱好兴趣和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书法的传承发展融合在一起。

孙晓云老师一直都钟情于走传统书法的路子。近年举办的展览,分别题为“书法有法”、“请循其本”、“不忘初心”等,即体现了这一点。她写作的理论专著《书法有法》自2001年出版以来,已先后22次再版。还出了精装版、繁体字版、日文版、韩文版。她还举办过《请循其本——古代书法创作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出版《论文集》。从2003年起到现在,孙晓云老师用毛笔签名售书将近30次,每次都签到全部售空。最多的一次签了1500本,用了5个小时。由于连续重复相同动作,右臂肩肘肌腱损伤,至今尚未完全痊愈。但是她却很高兴,她说:“感觉就像自己烧了一大桌菜,大家都抢着吃得精光,再累也是开心的。那种精神的安慰和成就感,是多少金钱都买不来的。”

孙晓云老师认为中国人对书法的审美是在血液里、骨髓里的,真正好的书法一定是雅俗共赏的。就像王羲之,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他已是一个文化符号、一种中国精神、一个理想境界。他的字不激不励、志气平和、端庄秀丽、雍容典雅,无论是达官显贵、文人墨客还是平民百姓,各个阶层的人都喜欢。中国汉字,就是要被最广泛的人喜欢、欣赏、使用。所以孙晓云老师一直坚定地走这条路,想尽量通过书法这个途径,把中国传统书法传播得最广泛、最具体。出版《中华国学德育经典》,出发点就是让大家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在欣赏书法艺术的同时,能够感悟传统文化的深邃博大,并藉此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接下来,她还打算再写一套美育经典,请权威人士编选历代流传的经典美文。这样德育、美育并重,书法、文化并行,阅读、审美兼备,可谓极大满足了孙晓云老师喜欢传统书法的初心。这其实也是书法家的责任与方向:不做市场的奴隶,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固守精神的、有信仰的文化的阵地。

文化自信基于书法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七一”讲话中,强调要不忘初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而这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今天,我们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核心价值观跟传统文化是紧密相连的,国家富强的追求、文明创造的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等等都是在传统文化中就有的。因此,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文化的时代创新,需牢牢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是要回到它历史的、文化的源头去寻找契机。南北朝庾信有名言:“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思其源”,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不自信、对自己的文字不敬仰,对自己的道统不继承,那就是没有希望、没有前途的。

中国书法,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书法的构成首先是文字。文字是一个民族史诗的承载。对于中华文化,汉字是它的根。它是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文字,它承载文化,传播文化。没有汉字,哪来的诗歌、历史和哲学?无论是古时候一笔一画地手书,还是如今在电脑键盘上敲打,汉字始终是中华民族文化最基础、最根本的载体,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就是用文字书写下来的。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根。所以,文化自信就是从书法自信开始。

书法不是少数人的艺术,而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必须从小培养、不断坚持,点滴积累、薪火相传,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长期以来,由于文字与书写断裂,造成书法作为国民基本文化素质的缺失,对汉字整体认识的缺失,继而造成了对中国文字以及文化发展的断层。因此,对传统书法的传承,已经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

作为书法的继承者,在当今世界文化不断碰撞的时代,传承中华文化意味着传承文化的自觉和民族的自信。孙晓云老师坚信,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首先要从“我”做起。我们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就像一棵大树的根,“四书”等文化经典,就像一根根枝干,而我们每个人,则像是一片片的小叶子。文化自信,就是要将传统文化的营养从根输送到每片小叶子上。由此,这棵树才能根深叶茂、绿树成荫,庇护我们子孙后代,遮风挡雨,有一种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是文化带给我们的。这种自信,是我们自己长出来的。全民族文化自信了,我们就能够抵挡外界的一切搅扰侵袭,就知道如何理解、认识、融合外来文化,就能够理性、稳步、踏实地走向世界。

伴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书法,其本身的魅力和它所体现的中国精神,是具有最广泛的普及面和号召力,一定能重新唤起整个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孙晓云老师以她的实际行动让传统书法重新走入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真正地把它作为一个中国风度、中国精神、中国人的象征。

 

摘编自《群众·大众学堂》2017年第4期

精美内页欣赏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0
相关文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