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她从海上来”群展

    来源:中国美术展览网    作者:admin    时间:2016-01-02

    展览名称:“他/她从海上来”群展

    展览时间:2016/01/16~2016/02/28

    展览地点:[广东]-深圳南山区华侨城恩平街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南区-(OCAT深圳馆)

    主办单位:OCAT艺术中心

    参展艺术家:艺术家

    OCAT深圳馆将于2016年1月16日至2月28日于OCAT展厅B呈现群展“他/她从海上来”。展览将目光投向珠江三角洲地区,基于“人口流动”这一社会学议题、借助作品间的对话及语境对“迁移”现象进行观察以及反思。展览参展艺术家多来自广东地区,创作以个人经历或研究为出发点,对“迁移”投以或诗性敏感、或智性批判、或游移开放的思考。

    “他/她从海上来”取自于台湾作家王蕙玲同名小说《她从海上来》——非线性叙事将张爱玲流动的生命经验与艺术创作紧密联系。 张爱玲一生中多次迁居赋予她外来者的视角,并以之观察并回溯,书写变动时代中的漂泊不定。艺术家最个人、敏锐、具洞察力及火花的创作也往往产生于脆弱不安的语境下 。“他/她从海上来” 以艺术创作与异乡漂泊的共生关系为灵感:什么让人们选择前往异地?他们是否真拥有选择权和主动性?“故土”与“异乡”在语义及情感上的两极分化是否只是幻像?时,“漂泊”的浪漫与现实也编织着本次展览的情感分层。

    “航行”的决定常来自对冒险的渴望,正如展厅入口处两位分饰“池塘”与“河流” 的演员之拟物对话(《河流与池塘》,程然):池塘的沉思静远与枯燥衰竭,以及河流的奔流燃动与疲惫不堪。此取材自经典寓言的作品1早铭刻在人们幼时昏昏的睡前时刻,以便人们各自地将自己嵌入比喻、对号入座。杨沛铿幼年从东莞迁居香港,作品《Music Box》透过声音与浸入式空间叙述迁移中的焦虑与不安——叠放的鱼缸装置再现他年少时在卧室以鱼缸搭造的私密空间,水流声掩盖新移民的不安。同样生活在香港的艺术家刘卫的作品《Album》敏锐地揭示出家庭相簿中集体记忆的局部,一方面发散式地投射着时代的概貌,另一方面,作品局部细节中不断变化的时间-空间痕迹轻巧地暗示数代人的生命迁移经验。

    深圳容纳大量外来流动人口,作为展览地点为劳工、移民等等议题提供广泛深刻讨论语境。生活在深圳的武汉艺术家李燎在行为/录像作品《退到世界之窗》中在飞速运行的商业城市中反向行走,与建于90年代、象征中国人出国游历之渴望的主题公园透过手机自拍镜头抵背相视。爱沙尼亚艺术家卡瑞尔· 库普利梅兹(Karel Koplimets)在《第11号案例:塔林辛基》中呈现了“商品”的交换与人的往返浮动在塔林及赫尔辛基间穿梭的巨轮上相遇——作品投影两个港口往返的人群,在沉重的商品推车与疲惫身影的交错间带来深港各口岸的即视感。郑波的声音互动装置《为伊唱》邀请观众与生活在香港的底层社群一起歌唱她们的家乡歌谣,菲律宾家庭佣工、 印尼佣工以及大陆新移民的歌声连接着异乡与故土的距离,同时成为观众进入歌者生命轨迹的入口。

    荷马史诗的终卷《奥德赛》(Odyssey)记录了战争英雄奥德修斯(Odysseus)因激怒海神波塞冬,在海上漂泊十年的归家历程——有趣的是,在被商品社会附体的现代表达中,“奥德赛”被简单化为“宏伟旅程”以及“浪漫冒险”2的代名词,一如《河流与池塘》中充满浪漫色彩的对话。“归家”的意涵被“伟大的旅程”所抹去,或许因为在劳动力、消费品、零配件、信息知识不断流通的当下早已没有停留的理由——在新自由主义的浪潮下,“漂流”既是过程也是终点。

    “他/她从海上来”所考察并讨论的正是这一状态下的个体与集体:从波罗的海上穿梭来回的流民,到香港的大陆新移民群体,再到深圳城市内漂流的人群。承载着浪漫幻想与冒险激情的“异乡”一样,寄托着“安定生活”愿望的“家”往往也是海上的幻影,幽灵般漂浮在鱼缸的气泡声与家庭相薄的泛黄角落里。“异乡”与“家”作为两个虚构式的二元概念不断召唤着海上的航者们永恒地往返。

    意识到这种脆弱生存处境的普遍性,并非意味着适应“海上”的流浪生活,而是发现并挑战这种社会-经济-政治的潜流,以及过于简单的二元对立。

    “他/她从海上来”由青年策展人陈立、瞿畅、曾文琪共同策划。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