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游•诣”周蓓丽作品展

    来源:中国美术展览网    作者:admin    时间:2016-11-06

     

    展览名称:“卧游•诣”周蓓丽作品展

    展览时间:2016/11/09~2017/02/18

    展览地点:[上海]-上海市外滩源虎丘路107号-(阆风艺术画廊)

    主办单位:阆风艺术画廊

    参展艺术家:周蓓丽

    开幕时间:2016-11-08 15:30

    策 展 人:李旭

    关于卧游、行走与梦幻——简评周蓓丽的作品

    梦幻性灵

    身为雕塑家的周蓓丽,其个人艺术风格是以卡通、动漫、插画和涂鸦为启示的,但她所行走的道路并未受到卡通美学的单一性局限,卡通只是她建立兴趣的表达起点,借助这种属于1970年代后期和198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所特有的语法,出生于1982年的她用自己极富超现实主义色彩的语汇讲述了另一种属于成人世界的童话。在周蓓丽的作品中,人物的五官和表情都比较抽象,具有符号化的倾向,有时甚至是完全隐藏在剪影之中的。远离了卡通美学的程式化叙事系统,她在作品的情感表现方面更加自由无碍,作品的意义也更加开放多元。隐喻、象征、抽象、夸张、嫁接、戏仿……梦幻化的叙事风格令她的作品中呈现出更多潜意识与无意识的因素,通过一系列人物、动物、植物、建筑与风景的组合,周蓓丽试图以戏剧化的手法在作品中表现一种单纯空灵的美感,并为此倾心倾力而为。无论是不是足够“观念”和“当代”,这是她在充分自省的基础上忠于内心诚实的自我诠释,而对于艺术表达来说,诚实是一种足以令人亲近的态度。真诚地表达自己的唯美体验,拒绝虚妄的深刻,反对过度的阐释,这样的审美表达对观看者来说应该是更有现实意义的。

    行走远方

    生长在上海的周蓓丽过去并不是一个喜欢周游世界的人,她的作品更多地指向自我的内心深处,但其中潜藏着的渴望从庸常秩序中出走的无限能量,最后还是突然释放了出来,让她迈开脚步独自上路,开始了说走就走的旅行。广西桂林是她最初的选择,后来她又去了日本京都,在人文色彩迥异的地理背景下,那些想象中的景色即刻变成了亲身面对的现实,那些在书本和影像中完全不可见的诸多细节持续地打动着她,这种特殊的情境也令她不断回望和反观自己来时的路。在她的作品《西行记》(2006)与《我想看看远方》(2015)等作品中,她早就以第一人称的态度开始了心灵之旅,表达出一个年青的都市女性对于梦想的执著以及对“诗和远方”①的想象。都市本来是人口大量聚集之处,但人越多的地方,陌生人反而就越多,在一片繁华喧嚣与拥挤之中,每个人反而会感觉到渺小、孤独、无助,随之而来的紧张、压力与无奈,于是就理所当然地成了每个都市人所必须面对的日常生存经验,而周蓓丽在作品中展现出的“诗意的逃亡”,恰恰触碰到了都市人群内心深处的敏感点,于是乎在观看她的作品的时候势必会有动人心弦,进而心有戚戚焉的特殊感受。

    卧游静悟

    “卧游”一词,出自唐代艺术理论家张彦远②对宗炳的记载,宗炳这位写过《画山水序》③的南朝画家曾说自己晚年身体不便,无法遍游名山大川,只好把自己心仪的山水画于壁上,“澄怀观道,卧以游之”④。“卧游”的原始意义是动词,而后世文人却在使用这个词汇的过程中把它转换成了名词,山水画因此变成了一个与大自然同时存在的平行宇宙,“卧游”于是有了“观念化的风景”和“想象中的山水”这样的含义。中国艺术家向来没有像西方艺术家那样忠实对景写生的传统,从展子虔《游春图》⑤以来的山水画都是比较观念化的,不会亦步亦趋地对真实的风景进行机械描摹。中国人的山水都是内心的山水,是理想化了的世界。尽管周蓓丽在创作了大量的工作室作品后开始游历很多自己心仪的目的地,但她反映在作品中的仍然是被抽象化和观念化了的第二自然,是借景抒情,是“卧游”【如《行走的房子》(2006)、《野房子》(2016)、《我的远方》(2016)、《小确幸》(2016)等】。其实这种用间离效果⑥把现实与虚拟世界不断打散重组的做法,在她的人物题材中也会经常看到。那些被拉长的人物和动物形象【如《西行记》(2006)、《快乐时光》(2009)等】,那些人与自然被幻梦化重构的超现实场景【如《观》(2013)、《微光》(2015)、《小哲人》(2016)、《晕眩》(2016)等】以及把人体局部转化为象征符号的实验【如《左右》(2014)等】,都是推己及人的心理游戏,是她通过对自我和他人心理的“卧游”,最后把他者与自我等量齐观的视觉表达。

    童真永存

    每个成年人的心里其实都住着一个孩子。世俗让我们妥协扭曲,而那个孩子让我们赤诚天然。那个孩子,就是我们的童真。童真让我们幸福得纯粹,快乐得简单。尽管周蓓丽的日常工作极其繁琐奔忙,但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却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未经世事磨砺污损的心灵,在平凡中闪耀着光彩,空明澄澈,清净平和。周蓓丽不愿在作品中表现负面因素和不愉快的情绪,更不愿为了故作深刻而扮酷装深沉,这其实是她努力保持作品内容纯净的一贯努力,是自然而然的流露。前路也许迷茫,但假如童真可以在内心永存一隅,就会永远带给我们走下去的信念。从这样的视角来看,童真不仅是难得的,而且是无价的。

    周蓓丽首次个展的中文主题“卧游•诣”是一个语义双关的词组,既象征了周蓓丽多年来的思考和创作所取得的阶段性造诣,又指涉着她的作品带给观看者进行心灵游历的可能性,此时此刻“卧游”的对象已经由大自然里的山水变成了人生的风景。与此相对应的英文主题,则是把一个常见的词汇切分成两个,组合的整体和分离的局部都各有含义,以对应中文的双关语义。我相信,周蓓丽的首次个展将以整体化的展场氛围设计把作品与环境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带给观看者们一次充分认知她的机遇,这些创作于不同年代的作品重新组合出的叙事链条,也必将释放出全新的视觉和心理魅力。

    策展人 李旭

    2016年8月31日 写于沪上愚谷邨

    注释:

    ①诗和远方,语出自《高晓松184天监狱生活实录:人生还有诗和远方》,后收录在高晓松作词作曲、许巍演唱的歌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中。

    ②张彦远,(815—907年)中国唐代画家、艺术理论家、收藏家。字爱宾。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人。著作有《历代名画记》、《法书要录》等。

    ③《画山水序》为东晋画家宗炳所撰山水画论著,为其晚年所作,成文于430年前后。篇幅不长,但在中国艺术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为我国山水画理论的开篇之作,对后世的画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④语出自《历代名画记》。

    ⑤展子虔(约545—618年),隋代画家,渤海(今山东阳信)人,他所作的《游春图》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幅山水画,长卷,绢本,设色,纵43厘米,横80.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⑥间离效果,亦称“陌生化方法”,是德国剧作家、导演和诗人布莱希特(1898—1956年)专门创造的戏剧理论术语。其核心观点要求演员在情感上与角色保持一定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让观众看戏,但并不融入剧情。间离理论是布莱希特在戏剧结构、舞台结构和表演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验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其代表作有《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阑记》等。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分享按钮